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五十章 (第2/2页)
烦蔡邕的事情,于是便把蔡邕的事情说了出来,希望众人能够瞧群策群力,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众人闻言眉头大皱,知道这事情很棘手。 徐盛搔着脑袋道:“这个蔡邕老头,不会这么不给主上面子吧,真是死脑筋。”抬起头来看见太史慈正瞪了自己一眼,立时吓得脖子一缩,不再说话。诸葛瑾眯起眼睛道:“这事情我虽然不懂,不过我们似乎可以利用管宁先生等人的身份来劝慰蔡邑先生,说不准能行得通。” 众人点头,一直不说话的张紘大摇其头道:“此事万万不可,蔡邑先生我知道,这人可以除了名的软硬不吃,否则就不会和王允的关系闹得那么僵了。” 太史慈苦笑道:“这一点我是深有同感,只要他老人家愿意,有人现在说他支持声名狼藉的曹孟德我都相信。”管宁看看宛若神仙中人的许子将,只见此老也是一脸的无可奈何,显然是拿蔡邕没有办法。 现在的问题就出在太史慈未来的身份盡,几乎可以肯定,太史慈将来是要改朝换代的,汉献帝只有退位让贤。 可是这么一来,恰当恰当是蔡邕最生气的事情,弄不好到时候都有可能找太史慈拼命。问题是太史慈不可能因为蔡邑的意见就放弃自己的大业,现在事情正沿着太史慈预定的轨道前进,没有人可以改变分毫,蔡邑若是出来阻挡,那就是太史慈大业的绊脚石,太史慈必须要一脚踢开。 到那时,太史慈和蔡文姬的事情怎么办难道眼看着一段大好姻缘就这般毁于一旦吗 诸葛亮看着许子将,突地眼前一亮,哈哈一笑道:“我有办法” 太史慈一面思索,一面心不在焉地回答道:“怎么这个司马懿很有才华吗这一次科举考试他的成绩如何” 管宁苦笑道:“这个司马懿根本就没有参加这次科举考试,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成绩。” 太史慈闻听此言,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呵呵笑道:“那还有什么迟疑的按照我们青州的规定,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能选拔到政府中供职吗”管宁闻言,奇怪地看了太史慈一眼,对太史慈的态度感觉到奇怪。 太史慈的意思很简单,既然自己难以取舍,那就对司马懿放弃好了,反正按照青州的制度,只要司马懿这辈子不来参加科举考试,那就别想当官,一个平民百姓还对当今时局有什么影响呢若是司马懿因为怀才不遇而出言不逊,那么正好给自己一个杀掉司马懿的机会,又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太史慈这么做却只会令管宁等人感觉到奇怪,因为按照太史慈的性格,平日里一听说有人才,马上想尽一切办法收为己用,就像是桓范,虽然现在已经是朝廷官员,但是在还未成为朝廷官员前,太史慈就已经对桓范大加器重,要他在司空府办事了。 现在太史慈面对一个被管宁这眼光独到的不世出的大政治家倍加称赞的人居然无动于衷,未免太不符合太史慈的性格了。田丰是个直性子的人他的原则就是有事情就说,否则历史上元丰就不会死在袁绍的手中,现在的太史慈与往常的谦虚谨慎的样子不一样,天风哪里还忍得住,忍不住出言问道:“主上,人才是国之重宝,所谓形而上到者道。形而下则器,柱上的坚决就算再出色。那也要适当的人才来执行才行。想我青州着许多年之所以强威无比,就是硬为主上从善如流,礼贤下士,能够把自己的“五德终始说”很好的传达下去。 现在我们却是控制了整个中原还有长安地区,燕赵之士亦不以住上马首是瞻,然国难南平,南有敌攻,北有贼寇,尚有世家大族居心叵测虎视眈眈,此事并非是作响歌舞升平之时,主上万万不可骄傲自满,否则我青州将会步入袁本初的老路,想当年。若是袁本初肯听人言,又岂会有今日之死可是现在,主上面对管宁先生再三推荐的人才置若罔闻,丝毫不放在心上,难道不是在走本初公德老路吗” 田丰一席话说得众人微微色变,他们都知道田丰的性格直爽,但是却没有想到田丰居然会当着这么多人地面直斥其非,教训起了太史慈,不有得为田丰担心。其实他们都错了,太史慈毕竟是后世地人。虽然有愿望改朝换代,但是并不是真的想要成为天下至尊,太史慈只不过不相信这时代的人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避免中国的分裂而已,太史慈当皇帝只不过是为了立规矩而已。对待手底下地人太史慈也一直把他们当成是完成自己这个梦想的合作伙伴,皇帝的称呼在太史慈看来也只不过是个虚名而已,故此,田丰现在说的这番话太史慈又哪里会放在心上 太史慈闻言苦笑道:“元皓教训得是。”他还能说什么难道要向对方解释这个司马懿是包藏祸心,此人万不可用 田丰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主上能够明白手下的一番苦心就好,依我看。主上可以先把这个司马懿招致身边用一段时间。看看是不是个可堪重用之才。 太史慈心听要命,没有想到自己千躲万藏还是没有多过去。大感头痛道:“元皓说得有理,只不过我不大明白司马懿为何没有参加我们的科举考试”田丰截断道:主上的意思我明白,的确,这个司马懿肯有可能对于主上的政策有不满意地地方,但是当初高堂隆不是一样不理解主上吗现在却成了主上手下的重臣,主上应当耐的下心来才对。 太史慈此时还有什么话可好说唯有点头受教的份儿。这时,管宁踩在一旁微笑道:“主上有所不知,这个司马懿有点怀才不遇,他本来在家乡的郡县当一名小官吏,因为表现出众,所以便被地方上送到长安来举荐当官,但是他来长安的时候正赶上主上在长安推行科举制度,故此,他的官职就没有下来。等到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又因为自己乃是地方上推荐而来的候选官吏而没有机会报名,故此才会在处于现在这种尴尬地境地。”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