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三) (第1/1页)
要打大仗了,有经验的泉州人都能感受得出这种战前的氛围。全民皆兵的制度下,谁都不是旁观者,人人都是战争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不过有的人要在一线对敌,有的人是在二线服务。 各州县城乡都已抢收完夏粮,老百姓除了留下必要的口粮,剩余的部分都已统购通销入库保存。农忙后的梭标队和新整编的团练民勇则加紧了训练,并开始逐步与戍守的材勇换防。 按照整编后的三级兵制,原来的正兵已全部列为侍卫亲军,经考核合格的材勇则选为禁军,未被选中而退下的材勇和梭标队以及所有新加入的民间义勇统称为团练。 侍卫亲军现有六万余人,依然是最精华的力量,合格的禁军则有三十多万人,分屯于泉州与流求吕宋等地,剩下的预备兵力还有几十万,全部作为团练。 基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三级兵制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进一步将老弱病残筛选淘汰出去,比如那几十万行朝军队和民间义勇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够的上禁军标准,大部分连团练也算不上,基本已遣散为民。这次大规模的整编并没有改变中兴军的结构,主要的变化是从五十万材勇中选练三十万禁军,促进了军队的职业化。其中侍卫亲军是完全脱产的职业军队,禁军在战时出征,平时有一大半的时间驻守训练,实行军屯生产。团练则留在本乡本土,基本不脱离生产,只有在禁军出征时轮流承担戍守任务,类似于整编前的材勇。 整编后入围的禁军当中,中兴府和福建的卫戍军占一半,约有十几万,流求吕宋等外岛也有十几万。外岛承平已久,番部都已顺服,民心也早就安定,海上来的敌人威胁也没那么大,可以将大部分外岛禁军抽调回来。 这段时间在中兴府的码头上,船来船往,一队队士兵源源不断的踏上大陆,海外运进的粮食也比平时多了好几倍,还有一个个沉重的大木箱在严密的军事防护下搬上马车运去各个军营,据说里头装的都是各种军械和新式的火器。 战争,除了看得见的搏命厮杀,还有看不见的各种战前准备,这些准备往往决定成败,甚至比台面上的厮杀还要重要。 从张镝的大本营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开始,中兴府和整个福建就都进入了紧急状态,侍卫亲军和禁军们全部开始封闭集训,各地的团练轮流着接替了大部分的驻防任务。 中兴府几乎成为了一个兵城,四面的各个军营里几十万人正在紧急整编集训,中兴军刚改制完毕,各部之间、军官和士兵之间都需要磨合。 城西南有一处面积很大的校场,现在是侍卫亲军骑兵第四旅的营地,营内战马驰骤,刀兵铿锵,还有火器的一阵阵轰鸣,大概是在演习骑兵与火器的协同,这是中兴军重要的训练科目。 演练是封闭式的,有高墙隔绝着军营内外,外面的人们只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里面的情形。大营的门口排列着拒马,有哨兵笔直的站岗放哨,闲人免入。 有一位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挽着一个篮子想要走进营门,立刻被哨兵拦住了。 “这位小妹,请止步!军事重地,禁止入内!”哨兵指了指门口的禁令牌,八个大字明明白白的写在那。 “我要找我哥,他是这里的都头。” “不行,集训期间不能探亲!” 这大营里有两千多号人,都将以上的军官也该有几十上百个,如果谁都来攀个亲戚,找个哥哥弟弟,那不是要『乱』了套了。 “那我就在这等着,等不到我就不走!” “哎!你这姑娘,怎么不听劝呢,说了现在不能探亲,这是军规,快回去、回去吧!” “不走!” 这年轻姑娘似乎铁了心,就在门口犟上了,哨兵有军纪约束,面对老百姓不能用强,尤其对这样的小姑娘更是碰都不敢碰,否则事情可就说不清,不小心就要算政治错误的。 “那你就等着吧,但要走远点,可别挡了大门。” “等就等,我就不信等不到我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