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_第二百三十一章 乍富还穷的富二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一章 乍富还穷的富二代 (第1/1页)

    其实,不仅是明清这两个朝廷,即使是各地的军阀也在拼命的寻找财源,因为这是关系到自身实力甚至存亡的关键。

    除了李岩,最不担心的财源的,就是孙可望。孙可望原本就是一个内政高手,将偌大的云南治理的井井有条,虽然对朝廷不满,但由于几个强藩在侧,也不敢造次,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云南。但虽然不敢造反,不代表他就没什么作为。云南,最有名的什么?铜啊。

    云南铜的产量,在清朝最为鼎盛。雍正四年至十三年﹐年产铜由二百一十五万斤增至六百四十九万斤。至乾隆朝前期达到全盛。乾隆三年突破一千万斤﹐其后最高年产量达一千三百万斤。历史上,清康熙十年大汉jianian吴三桂在昆明重建的真武铜殿,铜殿重250吨,是中国最大的铜建筑,就是云南产铜的最好证据。

    在此时汉人的心中,铜就是钱,这个真理颠扑不破。因此,作为云南王的孙可望,直接掌控了大明朝廷的钱袋子,赚钱甚至比李岩都轻松。因为,李岩还要靠工商业发家致富,而孙可望,直接就拥有了一部,不,N部印钞机。论豪奢程度,还要超过李岩。

    再一个能够赚钱的,可能就是李定国了。不要看江西土地贫瘠,物产不丰,但缺有一个创税大户存在,那就是景德镇。景德镇刚开始叫新平镇,又叫昌南镇,在刚开始此地的瓷器并没有多少名气。直到宋真宗景德元年,真宗十分喜爱昌南镇的青白瓷,大笔一挥,遂以他的年号给这个小镇改了名字。从此,“景德镇”这个高大上的名字就成了瓷都的代名词。

    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而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这就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最坚实的基础。

    大明朝廷为了出口创汇,自然要求助于景德镇这个瓷都,而景德镇却处于江西,是李定国的地盘。李定国也不是傻子,岂能放任这个财源被朝廷拿走?

    李定国虽然没有直接接管景德镇,却规定所有的瓷器销售,必须要获得江西总督府的批文,事实上掌控了景德镇瓷器的销售大权。即使朝廷的特使来到景德镇,也因为朝廷无法明目张胆的抢夺而作罢。最后,朝廷很是无奈的妥协,首先从李定国那里拿到批文,并付出至少三成的定金后,才能到景德镇拿到瓷器用于出口。

    光是这个批文,李定国能从不同等级的瓷器上分到100文到5000文不等的钱。为了防止外人营私舞弊,李定国还在景德镇派驻了自己的亲信,且是多人相互监督,每年轮换一批,其监督的严密程度可见一斑。景德镇的瓷器已经举世闻名,光是国内,每月的销量都是两三万件,更何况,国外的订单也不小,销量还在急速扩大,到年底已经占到国内销量的一半左右。结果仅仅在1650年的腊月,李定国就在景德镇获得了超过一万两银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