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临安 (第2/2页)
只需要知道结果就好。比如栗丞相的意思就是谁也斗不过何乐,那就可以了。 兴庆帝的步辇缓缓从皇宫的方向走过来,虽是夜里但道路两旁也跪满黎民百姓。他们不是看热闹,而是畏惧,畏惧于今晚发生的事。那声爆炸产生的副作用正在民众中流传,最无耻也最无稽的谣言就是一切爆炸都是何乐所会的某种法术,所以才会先炸碎先皇的尸体,后炸破城墙,今晚更是炸烂南门准备引叛军入城。 此时的何乐在一半临安城百姓中是救世济民的忠臣,在另一半自以为掌握了真实信息的人中成了欺世盗名的大jianian臣。他们此时集聚在兴庆帝步辇两旁,不是来欢庆胜利,而是想看得更仔细,想凭他们的眼力辩驳忠jianian。 当何乐与袁义承同时在南门外出现时,百姓之中开始响起议论声,嗡嗡嗡的声音传播开来,使得临近的房屋也被震得嗡嗡作响。尤其是一些本就差点被爆炸气浪冲垮的危房,此时更是发出咯吱声。 何乐也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阵仗迎接他们,所以他和袁老将军也都愣了一下,然后才看见兴庆帝站在步辇上,正微笑着看过来。何乐这下不敢怠慢,从马背上翻下来,三步并两步单膝跪在圣上面前。 “何爱卿、袁爱卿平身,不必拘礼。来,咱们回宫再说。”兴庆帝自然知道臣民们私底下在说什么,可悠悠众口他也防不住。在这件事情上他已经做到最好,这次亲自出来迎回两大功臣,就是想能止住谣言传播的势头,可他也知道就算是百姓说他的坏话他也控制不了,何况是说何乐的坏话。 何乐跪下行礼时就听到了四周传来的议论,还听到那房屋还有四周被震动的一切,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正被人曲解,被人恶意引导。《十策论》中有言防民之口重于防川,那民口就是民意,民意就是民心。民心之所向任何武力也无法拉动,就如万里澜江凭武力也无法阻断是同样道理。金人再强,也只能打败大周朝,却无法彻底征服百姓,反抗的种子迟早会在每一代大周朝子民中萌芽。 对于何乐竟敢与兴庆帝同乘步辇,下面的万民议论声更大,甚至有人私下间争论起来。不知是谁先开始说,渐渐的一个声音占了上风,最终大家出于各自目的而同声重复:“皇上圣明!” 一个人说还好,十个人说也行,百个人说已经有了声势,千个人说则已有威势,当万人齐声说时就连天地也似随之起伏。不远处接近炸塌的房屋终于也在声浪中倒塌,而万民更加兴奋,声音一阵高过一阵。 兴庆帝也不得不让步辇停下,朝着四周挥手。这一刻他的眼中也尽是兴奋之情,终于他的声望超过他的父亲,至少他不是一个昏聩的君王。 何乐陪在他身后,心思却被另一件事吸引,这些声浪竟可以将一栋危房震塌,竟已经达到了旋光境五重的威力。而一个人无论叫得多么大的声音也不可能震塌危房,不管是多么危险的房屋,也不可能被声音震塌。这里震塌房屋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起的震动。开始时的议论声也很大,却没能引起足够大的震动,只有当很多人说同一种话时震动才会突然加大。为什么会如此?何乐还没法明白其中的原由,他只知道这个现象很有趣,或许也很重要。 “何爱卿,何爱卿。”兴庆帝的低声呼喊,以及袁义承的拉扯才将何乐拉回现场,原来他们得挥手了,因为有人带头在说:圣人降,国当兴。 何乐跟着他们傻傻的挥手,那一刻的失神更是坐实了他骄纵跋扈的性格,很多原本还认为他只是因为年轻的人,也不得不从新审视。可惜他们不知道何乐从未在意过他们的想法,不仅是因为年轻无所顾虑,而是因为他的心思根本就没在临安城。他的心从来就未曾离开过北地,离开过北地的百姓,每晚的睡梦中他都会见到那些受苦的人们,他们没能或者不愿离开北地,只得忍受着巨大的苦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临安城是个好地方,所以这里的人也习惯性有种优越感,他们更是认为自己所知道的就一定是真理。却不知道还有那么些人从出生就在苦难之中,若有一天跑得不够快,可能就再也没法跑。若有一天没吃到食物,可能就再也没法吃下食物。若有一天不认真观察,就可能再也无法闭上眼睛。对于这些人而言,生存才是唯一的目的,其它都是空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