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六章 北京现代的故事 (第1/1页)
沈笑夫继续翻看《汽车的故事》,看到了一篇《北京现代的故事》: ************ 回顾往日峥嵘岁月,北京现代所走过的每一步,步步都算数。通过梳理7年来北京现代的几个故事,来回顾其中历久弥新的时刻。 【2002破晓:500把镰刀开荒创业】 破晓,是太阳冉冉初升之际。 2002年的我国恰逢刚刚加入WTO的起步阶段,我国的汽车市场张开怀抱大力“引进来”。这一年,首都北京的汽车工业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时刻。 打破局面的,是来自渤海对岸的韩国现代汽车。 韩国人做事热情直接,决不推脱。 当年4月,现代汽车与北京汽车初步形成合作基本框架,经过短短一个月时间,双方迅速敲定合作细节并正式签订合资经营合同。 2002年10月18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北京现代”由此成为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合资汽车品牌。 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樊副本部长回忆: “北京现代工厂筹备组进驻原北京轻型汽车公司厂区后,第一件事是每人发一把镰刀,把厂区内一尺多高的荒草先清理一遍。我们叫‘500把镰刀搞创业’。” 之后,北京现代展开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生产线改造。 12月23日,北京现代第一辆索纳塔轿车缓缓驶出生产线,吹响了北京汽车工业复兴的“奏鸣曲”。 一年时间之内,北京现代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出车”的传奇速度。 从无到有,彼时的北京现代恰似破晓时辰的朝阳。 【2005朝食:“首都名片”初印象】 朝食,是吃早饭的时间。 2005年的北京现代也吃到了品牌口碑的第一顿饭。 在北京现代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早期,普通消费者对于这位来自渤海对岸的“韩国欧巴”多少持有一些不解。 毕竟上汽大众早在1984年就已登录我国市场,在消费密集的中级车领域内完成了妥善的布局。 对于韩国车这股“新势力”,消费者需要时间去认识。 真金不怕火炼。 在没有“先入为主”优势的情况下,2003年底上市的伊兰特仍然凭借着过硬的质价比担起了销量“主力军”大任。 伊兰特在上市的第一年,就取得了102749辆的销量佳绩,2005年销量更是达到176589辆,因此被不少用户誉为“家轿之王”。 在普通消费人群中得到良好声誉的同时,北京现代也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向B级市场发起冲击。 2005年2月,北京现代伊兰特正式向北京出租车公司交付运营。 得益于在油耗和维修保养等方面的优秀表现,伊兰特受到出租车师傅们的一致称赞。 这一跑就是十几年,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看到喷涂着蓝黄车身的伊兰特在北京街头川流不息,北京现代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公众心中的“首都名片”。 【2006隅中:第二工厂与技术中心联袂奠基】 隅中,9-11点,是人们精神最好的时辰。 索纳塔和伊兰特的大获成功使北京现代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前序产品所积淀下的品牌影响力基础上,北京现代在2005-2006年间加速完成了一系列新产品的落地,其中不乏首款城市SUV途胜、御翔、雅绅特等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 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北京现代完成了A0级、A级、B级、SUV等多个细分市场的产品线覆盖。 不断扩张的产品线对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的春天,北京现代在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为第二工厂和技术中心举办了奠基仪式。 根据当年的规划,第二工厂将在2008年底达到年产30万辆的生产能力。 要知道,在2005年初,北京现代的总产量是20万辆出头。 仅仅一年之隔,北京现代就把生产线设计到年产30万辆。 在当年那个消费需求还没得到充分释放的环境下,北京现代的规划显得十分超前。 更具有超前眼光的是北京现代的自主研发意识。 随着第二工厂的落成,北京现代开始了又一个全新的征程:自主研发。 【2008日正:63个月产销100万辆,创造现代速度】 日正,就是俚语中的“如日中天”。 2007年,发生于美国东海岸的一场“华尔街海啸”很快地席卷了全球,全行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 然而,北京现代却成为这场危机中少有的“漏网之鱼”。 2008年2月的北京还未完全从冬天中苏醒过来,但从北京现代第一工厂总装车间中传出的倒数声和欢呼声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些许暖意。 伴随着一辆黑色途胜SUV驶出车间的,是北京现代“63个月完成100万辆新车下线”的传奇纪录。 北京现代成为国内实现累计产销100万辆用时最短的汽车企业,“现代速度”成为在业内广为传扬的佳话。 “现代速度”的背后,是一代人如同永动机般的连轴运转。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车企如同逆水行舟。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北京现代紧抓采购体系建设、销售机构调整、未来产品规划等方面,为可持续发展作谋划。 2008年10月,北京现代通过大区调整,成立三大事业部、12个办事处,实现销售中心前移,提升市场应变能力,为大危机期间保持“现代速度”保驾护航。 【2010晡时:“D S”战略迈向中高端】 晡时,太阳偏西。 太阳东升西下,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对于北京现代成立7年多时间以来所创造出的一系列传奇成绩,有声音质疑这些终究是昙花一现。 然而,北京现代再次给舆论“上了一课”。 2009年,尚未平复的次贷危机并没有让喜爱北京现代的消费者勒紧裤腰带。 经历各月销量的节节攀升,北京现代2009全年销量达到了57万辆,实现了94%的同比增长速度。 “一年内实现销量增长三级跳”成为车界广为流传的佳话。 这一增速位列当年国内合资车企之首,使北京现代坐稳了国内车企产销量第四宝座。 然而,“吃饱饭”的北京现代并没有自吹自擂,而是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2010年,北京现代定义为内涵式增长管理创新年。并正式提出了“D S”战略,下定了迈向中高端化的决心。 在“D S”战略的指挥下,北京现代把重点放在了提高中高端轿车和SUV在整个车型销量中的比重。 明天,北京现代将迎来怎样灿烂的未来? ************ 看完这篇文章,沈笑夫满意地合上书,倒头便睡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