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为什么总是旁边车道的车快? (第1/2页)
第二天,《汽车文化》课程。 薛老师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为什么总是旁边车道的车快? 大家看: 任性的暴脾气司机喇叭失灵,小心我竖中指。 ——这是某保险杠的贴纸。 大家可能在马路上都看到过。” 薛老师幻灯片里面放出来保险杠上的贴纸,大家纷纷议论。 “还有比这更搞笑的,我是新手,不要急!” “别亲我!” …… 薛老师接着说: “这篇文章挺有意思,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讲述对汽车又爱又恨的感受。 1950年的迪士尼短片《疯狂摩托车》中,可爱的笨狗高飞扮演典型的行人‘步行先生’。 步行先生是个‘好公民’,诚实有礼貌,他会吹口哨回应鸟鸣,并且‘连蚂蚁都不忍心踩死’。 然而,一旦步行先生坐在驾驶位上,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他‘整个人都改变了’。 他变成了‘车轮先生’,一头迷恋权力的‘失控的怪兽’。 红灯时他与其他车辆一争高下,还把道路看作个人财产。 而当他打开车门,解除‘个人装备’,就又变回了‘步行先生’。 虽然他也知道“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但一坐回车里,他就被‘车轮先生’的人格cao控了。 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 陈霞同学获得了发言机会,回答道:“我觉得,其实吧,迪士尼的这部短片,以绝顶聪明的简单办法揭示了生活中一个常见而独特的事实:行为决定了我们的态度。” 薛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 “是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说的好: 我和笨狗高飞一样,也饱受多重人格障碍的痛苦。 身为纽约人,我经常步行。步行的时候,汽车在我眼里是个恼人之物,吵闹且污染环境。 车里的司机全是外地醉汉,只看手机不看路。 而当我开车的时候,我又发现行人突然间特别招人烦,他们一边听着iPod,一边快活地摇头晃脑,过街时根本不看路。 而当我骑自行车时,飞驰而过的汽车不但威胁着我至高无上的健康,还对我这种环保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 心不在焉的行人也让我心烦,他们似乎认为,不就是一辆自行车吗,是可以闯红灯的; 而当我以25英里的时速从他们身旁呼啸而过的时候,他们又被吓了一跳,对我愤慨不已。 我猜想这样的事情在你身上也发生过,我们且称之为‘典型偏见’。 典型偏见部分与我们被扭曲的感知有关,部分与对地盘的控制欲有关。 比如共用一条道的骑车人和行人冲着彼此大喊大叫,或是一辆尺寸超大的婴儿车,就像马路上的越野车,凭借庞大的体积强行霸占了人行道。 然而,当我们从行人变成了驾驶员,一些深层次的变化就发生了。 迪士尼短片所描绘的‘个人装备’,也许并非全然不切实际。 法国研究人员针对行人死亡事故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有相当数量的事故与‘模式转变’有关。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司机下车之后似乎依然以为自己刀枪不入。 同学们,从心理学会分析,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周利民同学举手回答:“心理学上讲,这种情况应该是‘行为异常的司机’吧!” 徐丽梅说:“也可以说是‘路怒症’患者吧!” 薛老师点点头道: “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其实吧,‘开车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句话长期以来影响巨大。 这句话最初被用在‘经常肇事的司机’身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汽车保险费不仅与驾龄挂钩,还与信用记录挂钩。 细想一下便会得出结论:信用不佳的人在道路上也容易做出冒险行为。 然而,低信用评分与高额保险损失之间的关系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至于为什么生活方式会影响驾驶行为,原因则相对不明确。 对此类问题的调查通常会用到问卷,而人们给出的回答可能会存在各种偏差。 比如,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