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七章 马路就像网上的匿名聊天室 (第2/2页)
‘开小型货车的女士’看见她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车贴,便向她竖起了中指。 ‘她自以为明白我的立场/她自以为明白我的信仰,’莱特唱道。 就因为越野车上贴了一张米国海军的车贴吗?” 何建国举手回答道: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围绕身份产生的苦恼——主人公苦恼于自己的身份被他人妄加定义。 然而,她可能也有些反应过度——除了越野车上的车贴,难道还有其他途径可以了解你的立场和信仰吗? 况且,如果你讨厌被归类,为什么当初要贴这种容易被归类的车贴呢? 在没有任何明显人格特性的情况下,车贴的确传递了许多信息。 回答完毕!” 薛老师说: “嗯!回答得不错! 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一个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加州黑豹党和警察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在实验中,15名受试者在车型和外观各不相同的汽车尾部贴上了醒目的‘黑豹’车贴。 这组人在过去一年里都没有因为违反交规而被处罚,但贴上车贴仅仅两周,他们就被处罚了33次。 有种观点认为,给汽车粘贴明显标记的人或因妨碍交通而被区别对待。 针对此种观点,有人倡议在车牌上打上‘红字’式的特殊标识,比如,俄亥俄州有人建议在车牌上标明性犯罪者的身份,澳大利亚则有人建议使用‘hoons’一词来代表野蛮驾驶的司机。 被冒犯的主人公做了几个假设。 首先,她假定对方因为车贴而向自己竖中指,而实际上可能是对方认为她开车太野蛮。 另外,会不会是因为她开着一辆越野车四处游荡,严重污染环境,将行人和其他司机置于更危险的境地,并且加深了国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 其次,歌词中提到‘开小型货车的女士’,并与后来提到的‘私立学校’联系在一起,这其实赋予了小型货车司机一个负面的刻板印象: 小型货车司机比越野车司机更精英主义。 这其实说不通,因为越野车通常比小型货车贵。 所以主人公凭主观臆断指责小型货车司机,但自己却犯了同样的错误。 路上的第一印象往往也是唯一印象。 和美剧里的酒吧不同,路上的人互不相识。 匿名性就像一剂特效药,带来了一些古怪的副作用。 一方面,由于我们感觉没人看着我们,或者说没有熟人在看着我们,车内空间便成了自我表达的理想场所。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接受调研的大部分司机都表示,如果可以选择,他们希望驾车时长至少达到20分钟。 司机渴望一段独处的‘自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唱歌、享受重回少年时代的感觉、暂时挣脱工作与家庭中的角色限制。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许多人喜欢在车里哭泣。” 同学们一起惊呼:“啊——?” 薛老师笑眯眯继续道: “此外,还有一种‘挖鼻孔因素’。 研究人员在车内安置摄像头,以此研究司机行为。 据研究报告显示,司机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摄像头的存在’,开始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挖鼻孔。 另一方面,米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经典情境心理学研究显示,匿名性鼓励了野蛮行为。 1969年,津巴多在一次著名的研究中发现,蒙面的受试人员愿意向他人实施的电击量是未蒙面者的两倍。 一旦没有了人类的身份和人际接触,我们就会表现得残暴。环境变了,我们也变了。 交通中也不例外。 能够调节温度的车内环境代替了面罩。 干脆超了那辆车吧,反正你不认识他,今后也不会再见到他。 干脆加速穿过小区吧,反正你也不住这儿。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把一辆车置于十字路口,停在几辆敞篷车前面,并让这辆车在绿灯亮起后故意停着不动,随后测量后方司机多久以后开始鸣笛、鸣笛的次数和每次鸣笛的时长。 研究人员发现,与车篷关闭的车相比,车篷敞开的车鸣笛速度更慢、次数更少、时长更短。 当然,原因可能是敞开车篷的司机情绪本来就比较好,不过研究结果依然表明,匿名性会助长暴力行为。 马路就像网上的匿名聊天室!” 说到这里,薛老师顿了顿。 同学们有些迷惑地说:“为啥呀?怎么马路就像网商上的匿名聊天室呢?” 看到同学们的胃口被吊起了,薛老师继续说: “我们在聊天室里隐匿自己的身份,对周围人的了解也仅限于他们的网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在网络空间已经不复存在,心理学家将之称为‘网络松绑效应’。 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我们终于可以做回自己了,开车行驶在路上时也是如此。 在这个公平的平台上,人人平等,个体的自负心理也极大地膨胀了。 只要不犯法,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很不幸,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再愿意遵守社交中惯用的礼仪,因此语言也变得尖刻、粗鲁、简短。 在网络聊天室里,个人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那里的人并不是面对面交流,做出负面评价时也不假思索。 他们完全可以惹恼别人,然后自己下线;在马路上也是一样,他们可以对某人竖起中指,然后绝尘而去。”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