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四章 驰骋百年的马牌(德国大陆)(下) (第1/2页)
【“疯狂”的资本运作】 如何在十年内一跃成为全球四大胎制造商之一?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衰退、油价上涨,对汽车行业带来了压力。 同时,日本制造业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有力的竞争者,国际领先的轮胎制造商进入激烈的混战状态。 因而在这一时期,全世界各地的生产商都进行了大量产品的创新。 随着合成纤维、无钉冬季轮胎和子午线轮胎等等新轮胎的成功生产,制造商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以确保能跟上米其林、倍耐力等一线企业的脚步。 而大陆集团也不例外,在当时它的规模较小,容易被收购或是孤立。 并且它自身的营业状况也不尽人意:在1972年到1974年间,大陆未能获得任何利润。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董事长carlhahn一方面在进行着初步裁员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则开始通过收购来进行海外扩张。 1979年,大陆集团收购米国优耐陆在欧洲的轮胎业务,这是其第一次大规模收购,为它在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事实证明,卡尔的决策是十分有效的。 在接连的几次收购之后,1986年大陆集团所获利润超过一亿马克,公司的财务状况显著改善。 而在这之后不久,大陆集团就迎来了它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转型收购北美将军轮胎。 1987年,大陆以6.5亿美元收购将军轮胎。 它因此而获得了这个米国第五大轮胎品牌旗下的四个工厂、所有的设备以及营销网络。 除此之外,大陆还获得了其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工厂。 因此,大陆在1988年占世界轮胎市场的6.6%,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轮胎生产商。 尝到了甜头的大陆集团接着与葡萄牙和捷克建立联系,促进轮胎生产和在当地的轮胎营销。 到1998年,位于捷克共和国的这一工厂已经成为了大陆集团旗下产量最高的轮胎制造厂。 而大陆集团也不再如最初那般依赖德国市场,海外营收已超过它销售总额的60%。 即使进入二十一世纪,拥有了很多支线产业,大陆也从未放弃其轮胎市场的海外扩张。 在这段时期,它将发展重心放在了整个亚洲区。 2003年,通过在马来西亚成立合资企业continentalsimetire,大陆集团加强了在亚太地区和澳洲轮胎行业的地位。 8年后,它又收购了总部位于印度的默迪轮胎有限公司的轮胎业务,进一步渗透到了亚洲地区。 【降低生产成本】 1991年,hubertusvongrunberg接任卡尔职位,成为大陆集团的新领导人。 他继承了卡尔裁员加扩张的政策,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轮胎销量,他将公司的生产重心从德国转移到东欧、中南美洲和东南亚等物资便宜、劳动力廉价的地区,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1995年,大陆集团花费1.8亿马克在葡萄牙建设了一个新的现代化工厂,预计那里的劳动力成本将比德国低三分之一。 格伦伯格曾表示,希望能从这样的低成本地点实现大陆集团40%的轮胎生产。 为了进一步促进轮胎生产的全球化,大陆集团开发了模块化制造工艺:在低成本生产场地制造一些基本的轮胎部件和模块,随后运送到其它地区的工厂进行组装。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使得大陆集团在短短十几年间成长为世界排名前四的轮胎制造商,已经能够与米其林、倍耐力等企业相抗衡,而随着轮胎事业部的发展逐步稳健,大陆开始将自己的战略放在了更远的地方。 【从轮胎制造商到零配件供应商】 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变化又日新月异,只生产轮胎显然是不行的。 因此,增加产品的多元化才是大陆集团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 在1974年,大陆先后投入了折叠风箱和风扇皮带的制造与研究,标志着它开始向多元化转变。 而真正带领集团走上产品多元化道路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大陆新领导人哈伯斯冯格伦伯格。 在他接任时,整个集团正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