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帝国_第五百零一章 德国馆动力之源(新书《梦想充电站》求收藏、求推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零一章 德国馆动力之源(新书《梦想充电站》求收藏、求推荐!) (第2/2页)

通网。】

    柏林地区在20世纪初期大约有一百八十万居民,现如今大约有三百四十万居民。

    人口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活空间的迅速膨胀和居住密度的提高,柏林的公共交通最初以纵横交通作为支柱。

    人口的增长急需扩建短途公共交通线。

    在现有的结构基础上逐步建成了覆盖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细密的公共交通网络。

    它借助大量不同的交通工具将德国首都完全地连接在一起。

    如今,柏林交通运输公司每年在它的交通线上运送的乘客人数超过九亿,这相当于每天都要运送柏林总人口的70%。

    【图画六:绿色革命——城市园艺家。】

    在德国城市里,绿意葱葱的小花园会不时出现在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有些年轻人利用市内暂时闲置的空地,将可移动的小花坛放在那里,用来种植常食用的蔬菜;

    或是做起“游击园丁”,在夜间出动,将这些地方改造成花团锦簇的漂亮花园。

    如果有人觉得这样的行动太冒险,他也可以成为树木的官方监护人,义务承担起养护自己心的一颗树的责任。

    他还可以参加像“为地球植树“这样的活动。

    该活动由一名12岁的小学生发起,倡议种植一百万棵树来防止全球气候恶化。

    【图画七:绿色课堂——学校花园。】

    在德国学校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加深他们对生态循环系统的理解,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因为在这些花园里,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环保与生态的关系,并切体验两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大自然中的共同劳作能够发挥重要的社交功能,并能营造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大城市里,人们缺少亲近自然的天然渠道,小花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画八:有益于民族融合的跨文化花园。】

    共同的园艺劳作能够促进民族互相理解。

    在居住德国的流亡人士、移民和德国家庭的倡议下,于1996年诞生了第一个跨文化花园“哥廷根国际园圃协会”。

    在花园里,本地居民与外来移民自然而然的聚到一起,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目前,德国大概有100个跨文化花园,它们都成为了广受认可的有益于民族融合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为大家提了很多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沈笑夫一行沿着德国馆的蛇形走廊,经过三个悬浮状的长廊展厅,进入德国馆最后一个离地12米、高耸的剧场式大厅——“动力之源”展厅。

    这个展厅被称为德国馆的“镇馆之宝”。

    在这个锥形展厅里,引人入胜的彩色电子投影图像充溢着空间。

    从回廊上可以观望到大厅正中悬挂着的物体——一个直径3米、重量1吨、有互动传感的金属球。

    球面上密布的40万个发光二极管led,使得球面能显示多种图像、色彩和图形。

    在这里,记者与大约600名参观者一起,围在球的周围。

    在虚拟展馆解说员“严思”和“燕燕”的带领下,大家开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互动活动:

    当观众齐声叫喊、鼓掌时,声音会影响金属球的电脑程序,原本静止的金属球会开始作环行运动,球表面的图片也亮起来。

    众人通过齐心协力的运作和高声唱和,使金属球来回摆动,让球面色彩愈加浓重。

    金属球散发出的能量放到四周栏柱、辐到四面八方,越转越快,来自德国各个城市的不同图像,迅速在观众眼前闪现。

    一个重达一顿的金属球,时而变成一朵蒲公英,时而变成飞火流星,时而变成人类栖息的湛蓝地球。

    地球上出现了一粒种子,种子又变成一朵花,新的生命诞生了。

    在这种高昂烈气氛中,沈笑夫感到整个大厅被一种气氛渲染、被一种气势感染、被一种精神印染,大家忘却了排队的疲劳,忘却了付出的艰辛,忘却了个体的存在而投到了人流之中,投到了集体之中,投到了世界之中!

    人们深深感悟到“团结就是力量”、“努力就有成果”和“众志成城”等词汇的力量!

    这正是“动力之源”展示所要达到的效果。

    解说员介绍说:

    “这是一个高科技的项目,综合运用了机械、电力、电脑等多种技术。

    硕大的金属球代表和谐城市,代表人类的未来。城市需要动力,未来需要人类自己推动。

    只有人们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和谐,才能赢得未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