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十二章 分歧 (第1/2页)
大宋都城开封,政事堂议事厅,百官之首的李纲在召集政事堂的宰执们商量了一通事后,与宗泽一道留下,继续讨论事儿. 十几天前,朝廷收到了王晨上表抗争,表示不同意与金人和谈的奏章,这让李纲很尴尬. 这次与金人的和谈,确实是在他的主导下,好不容易才达成的.能逼迫金人做出这样的让步,让他们放回无上皇赵佶及其他被俘的大宋子民,并且收回燕云之地,李纲是忍不住心花怒放. 在他眼中,迎回无上皇及其他被金人掳掠的那些宗室子弟,这是大功一件;收复已经失去了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更是奇功一件;让金人同意做出其他更多的让步,归还被掳的一些大宋财富,这自然也算功劳.李纲觉得,这次和谈能成功,实是大宋之幸. 对于他这个主持朝事的宰相来说,促成这次和谈,太有必要了. 历史将记住他的功绩,他为大宋争取了太多的荣耀,想到这些的时候,李纲有些飘飘然. 下意识地,李纲将这份协议与靖康之难发生时候,大宋朝廷被迫签订的那星下之盟比较起来,与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协议比起来,他主导签署的这份和谈纪要可以说替大宋挽回了太多的荣耀,争取到了许多实际的利益,李纲觉得,这份协议,应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天下人会为之欢呼的. 但让他郁闷的是,宗泽对与金人和谈这件事并不热心,在和谈开始前,曾有过反对意见,表示现在我大宋军队兵威正盛,可以通过军事行动争取到更多利益的时候.是不应该与金人和谈.只有在我大宋军队遇到了困难,继续进行军事行动有点得不偿失的时候,才可考虑与金人和谈. 宗泽还建议,在决定是否与金人和谈之前.应该先问询一下前方的军事指挥官王晨.再做决定. 但李纲认为没此必要,只要在朝中的宰执们决定.小皇帝赵谌同意就可以. 王晨不在身边,李纲一番利害的晓陈,赵谌如何会反对,吭吭哧哧地答应了.在政事堂宰执们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宗泽也没站出来坚决反对.最终与金人使团的和谈就在皇宫内开始.这次与金人和谈,在开始时候是严格保密的,只有朝中这些宰执大臣们知晓. 不过在这次和谈的时候,李纲表现的挺强硬,提出了不少的要求,燕云十六州和无上皇及其他被俘的那些宗室子弟,还有被掳的财富都要归还.这是他一再坚持的.最终金人同意了李纲所提大部要求.这让李纲很满意,在达成协议后,他也马上将此事以诏文的形式,公告天下. 在协议达成后.政事堂拟发诏令,以皇帝的名义,下令王晨所领的北伐大军停止与金人之间的争斗,准备接收燕云十六州,并迎回无上皇及其他被俘的宗室子弟. 李纲原本还准备,王晨将这些事处理好后,将其召回开封,不让他继续领军. 现在的王晨,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身份,统领近百万人马,可以说,大宋禁军中绝大部分人马,都在王晨掌握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事,很容易做到.这已经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担忧,连李纲本人也有这方面的忧虑.停战罢兵,将这些人马分解到各个将领手中,让各将领手中的力量迅速削弱,并且相互制约,这是李纲现在所考虑的事.前方战场会如何发展,这已经不是李纲最想去关注的事,他想象中,兵事再进行,能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这些了. 不只是李纲,连宗泽也是这样认为,依现在大宋的国力,想将金人彻底击败,甚至将他们灭国,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朝中任何一位大臣,都没想到依靠军事行动争取得到更多,现在和谈能获得这些梦寐以求的东西,哪个人不欣喜若狂 但在命令送到王晨手里后,王晨并没依朝廷的诏令行事,而是马上上表抗争,表示现在军事行动正顺利的时候,不应该与金人和谈.金人现在千方百计地想与我大宋和谈,是他们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才被迫做出的决定,是苟延残存之计,要是现在不再趁机狠狠打他们一下,就会失去机会.我大宋即使要和金人和谈,也要在战局更有利于我大宋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那样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收到王晨的上表,李纲非常吃惊,他隐隐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了. 王晨敢公然抗命,这一点李纲原本是没想到的,只是在宗泽提出,此事应该与前线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