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章 书与厨 (第2/2页)
简单说,由于王羲之父子还没出生,此时学习书法,隶书与行书基本学习钟繇,而张芝的行书与章草也被大多数人所师法,八分书与飞白则是蔡邕的拿手好戏。 比如说,当世书法造诣最高的人,首推卫瓘与索靖。二人均是师法张芝,却各有特色。 那张芝字伯英,乃是汉末“凉州三明”之一的大司农张奂之子。卫瓘便说过:“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rou。” 卫恒乃是卫瓘之子,卫氏书法传家,祖孙三代皆是书家。而卫瓘新升尚书令、索靖又是尚书郎,二人书法水平各有高低,所以被人称之为“一台二妙”。 当然,他现在还不是学习章草的时候,临摹的乃是钟繇的《贺捷表》。此表乃是建安二十四年,钟繇六十八岁时听说关羽被杀而上的贺捷奏表。 按照父亲的说法,此表是真书(楷书),却带有行书与隶书笔意,最是适合初学者临摹。所以数月以来,他除了筹备“鹊桥仙”以外,便是临摹这张字帖。 前世由于学业的缘故,他的硬笔字写的是极漂亮的,可惜并无刻意去学习毛笔字。所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着实挣扎了一阵子方才摸到一些诀窍。 不过一法通万法通,五个月下来,他的书法水平已经大有提升,远远将侄儿张舆甩在了身后。 还好,如今“鹊桥仙”门前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他的生意开业只有短短短一个月,已经将名气打了出去。 只是当初思考再三,他还是决定采用下策,也便是利用代理人经营产业,自己在背后指点。 他不是没想过采用上策,然而他清楚地知道“炒菜”的味道。也许有着司马炎的赞许,别人不会轻易动他。可若是司马炎吃上了瘾,他短期内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培训厨师? 宫内成千上万口人,岂是几个厨师就能忙过来的? 而当初因为没有启动资金,他不得不与石崇达成妥协,贱卖自己的“摆钟”。吃了一次亏,他怎么可能会将酒楼业这么一大笔利润拱手相让? 反复思考之下,他还是决定采用下策。 还好,对于此事,父亲并没有反对。也许对于父亲来说,他还不是很明白自己的儿子创建的酒楼背后有多大的系统,哪怕他看了自己写成的行事计划。 开一家酒楼看似简单,实际上在白手起家的基础上却是极难,不但在开业前要统一筹划,开业后也要持续保障。不然的话,等待他的只有倒闭的下场。 人员的分工、原材料的供应、菜品的制作、酒楼的推广……每个环节都大意不得。就拿豆制品来说,从黄豆的采购,到豆芽、豆腐、豆腐干等品类的制作,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人手。 从兖州返回洛阳后,张韬前后筹划了四个月酒楼方才开业。在这期间,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厨师的培训上。因为他深切地明白,厨师是一家酒楼的灵魂。 然而厨师不是那么容易培训的,毕竟“新东方”厨师速成班也得两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厨师。他所凭仗的,不过是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未曾普及炒菜,口味并不如后世那般刁钻。哪怕菜肴的品质低一些,他们尝起来也会感觉美味。 他一直觉得掌厨的最好人选是虞婧。可惜跟父亲提了一次后,父亲帮他查询了一下,才知道司马炎为了安抚这群东吴宫人,选取了一些出身江左大族的女人进行封赏,虞婧也在其中得了一个“才人”的名头。在这种情况下,虞婧已经不可能出宫了,这也让他扼腕叹息。 虞婧无法出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张孟四个儿子中,只有张二牛和张三牛对口味的感受还算敏锐,所以后厨中便以他二人为主。 大牛由于为人内向沉稳,张韬便让他维持酒楼的日常杂务。四牛为人灵活好说,是个喜欢耍嘴皮子的人,张韬则让他负责酒楼的采购。而张孟,作为他最信得过的人,让他去负责酿酒——以自己传授的方式。 至于虞圆,虽然只有八岁,从姊妹离别的悲伤中缓过来后,却表现出一股好学的劲头来。自从那日家宴中吃了自己炒的菜肴,得知他有开酒楼的想法后,为他忙前忙后,减轻了他不少负担。 除了这些他所熟识的人,为了让酒楼正常运转,他不但从人力市场上买来了三十多人帮助做事,还招揽了十多位歌姬前来卖唱。 是的,朝廷虽然明令禁止人口买卖,但是私底下的人koujiao易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很多人活不下去了也会插标卖首、自甘为奴。至于抛妻弃子、卖儿鬻女,更是常事。 他居中策应,在短短四个月内搭起骨架。剩下的一切,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完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