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结案 (第2/2页)
唐的文武百官,便按着程序,鱼贯走入大殿。 按着礼仪,数声唱喝。 早有传旨太监替李治向百官问礼,同时令百官启奏。 一切,都很正常。 大殿珠帘后,大唐皇帝李治微眯着眼睛,面色微沉。 在他手边,武后正襟危坐,双手交叠在腿间,与李治一起,听着朝臣们奏事。 前几年还不用这样,那时武后只是替李治念奏折,帮李治一起分析和拿主意。 有时也代李治办一些事。 但是近年来,李治的头风越来越严重,发作时,难以视事。 就算是平日大朝会,他的精力也衰竭的厉害。 很难坚持听完整个朝会议事。 所以自去岁开始,李治令武后与其一齐上朝听奏。 坊间百姓,私下则说,大唐如今是日月并举,二圣临朝。 还有长安街头一些相命的术士,摇头晃脑引经据典,说什么易经有言,日月丽天。 大道理百姓也不懂。 至少在麟德元年来说,大唐的百姓没觉得头顶上多个天后,有什么不对。 日子还是一样的过。 只是朝廷中确实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诸臣按着平常的仪规依次奏事。 终于,大理寺寺卿裴廉手持笏板出列道:“启奏陛下,前次高阳公主之案,今日已经到了约定破案之期,大理寺少卿苏大为就在殿外候着,是否传他入内?” “传。” 珠帘后,传出李治略显中气不足的喘音。 传令太监尖声通传,殿中卫士,依次将声音传递。 一时间,传苏大为之声,在殿内回荡不止。 站在殿中的文武官员,下意识看向殿门。 暗蒙蒙的天色中,苏大为一身大理寺官袍,腰上悬着金鱼袋,双手捧着一些卷宗,快步走入殿中。 “臣,大理寺少卿,苏大为,叩见陛下、武后。” “免礼。” 珠帘后,传出李治嘶哑的声音:“直接奏破案结果。” “喏。” 苏大为应了一声,暗自吸了口气,扬声道:“高阳公主之案,颇为离奇,乃是道人郭行真以巫蛊之术所为。” “有何证据?” “有。” 苏大为低头躬身,双手捧着卷宗道:“审案过程,皆记录在册,证物一,高阳公主遇害前,曾向臣借过玄奘法师所著,如今,此书已经在郭行真的道观里找到。 其二,郭行真的弟子承认,是郭行真命他们在西市买了人偶,以做施咒之用。 其中一人更言及,曾偷取过高阳公主的头发。 另有一佐证,乃是越王府长史崔涣的案子。 崔涣同样死于巫咒,也是被郭行真下咒。” “是何动机?” 珠帘后,传来武后略显威严的声音。 一个案子,光有证物,还不算完整。 必须将动机,做案手段,证物,结果,一齐呈上,逻辑才通顺,案情才算完整。 “据郭行真说,他对崔涣动手,皆因崔涣是御史大夫,崔义玄之子。” “崔义玄?” 武媚娘与李治惊疑的声音响起。 同一时间,朝堂上还有许多人,发出意外低呼。 崔义玄,隋末投靠魏公李密,不得重用。 武德初年,归顺唐朝,历任怀州司马,册封青丘县公,迁隰州长史。 贞观年间,授尚书左司郎中、韩王李元嘉府长史、婺州刺史,镇压陈硕真起义,支持废王立武,授御史大夫、蒲州刺史。 “正是。” 苏大为不卑不亢道:“郭行真与前些年作乱的陈硕真,同出一门,乃是师兄妹的关系,崔义玄当年率兵镇压,击破陈硕真,因此,郭行真与之有仇。” 这么一说,逻辑就通了。 在场的各官员,及坐在殿上的李治、武媚娘,稍一思忖就知道,崔义玄如今在任蒲州刺史。 崔义玄有四个儿子,长子便是崔涣。 后面三个乃是崔神基、崔神庆和崔神福,如今都不在长安。 或许当时郭行真心里在想:谁叫崔涣在长安呢,就你了。 “郭行真一为试巫咒之术的效果,二为报仇,所以选了崔涣。” “朕,不明白……高阳公主,与郭行真又有什么仇怨?” 殿上李治的声音,微微喘息道:“郭行真有什么理由去杀公主?” “为仇。” “他与高阳有仇?” “没有。” 苏大为道:“但他与陛下有仇。” “嗯?” 坐在珠帘后的李治身体一下子挺立起来,头也不晕了,精神也不萎蘼了。 “他与朕有何仇?” “陈硕真与郭行真,师承的门派,当年属南边萧铣部下,皆为大唐所平定。” “他是为了报仇来的?” 李治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数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