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章 折戟沉沙孟津渡 (第1/2页)
今日便是上元佳节,洛阳禁军上下归心似箭,所以天还未破晓,便已经着手离开云霞观,火速行军。 如此一来,就可在天黑之前回到洛阳,许多人都能够与家人团聚。 严冬行军艰苦非常,六箱珠宝与自绛州城仓取出的粮草笨重无比,即便加快行军之后,仍旧拖慢了脚步。 再加上虽洛阳禁军从绛州出来后,多次绕道,甚至绕去王屋山,但终究,越是临近洛阳,洛阳禁军可选择的道路越少,莲花神教埋伏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行军也十分小心谨慎。 赵匡济跨马行军,一路上心事重重,他虽然未曾随着赵弘殷征战,但一直跟在赵弘殷身边,除了兵书兵法,赵弘殷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无数次进行推演,思索,赵匡济越发的觉得,前方危险万分,已经推测出,如果莲花神教十分聪慧,仍要抢夺六箱金银财宝,那设伏地点,一定会是在黄河渡口处。 现如今,赵匡济行军方向乃是孟津渡。 孟津渡口自古以来,便是洛阳门户,早年周武王伐纣之时,所会盟地点,便是孟津渡口。 历朝历代,孟津渡口都是十分重要之地,要守洛阳,则必要守住孟津渡口。 所以,不同于黄河上游其他的小渡口,孟津渡口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一名都尉带五百人常年镇守。 这一次洛阳禁军就是从孟津渡口出发,前往的绛州。 越是靠近孟津渡口,赵匡济便越是有种十分不好的预感,他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世上之事,总是人往往越害怕什么,越会发生什么。 赵匡济回头,看了一眼正在闷着头,归心似箭不断踏破皑皑白雪前行的洛阳禁军,有心想要停止行军,在这里安营扎寨,但却无论如何也下达不了命令。 上元节在众禁军心中十分重要,在赵匡济心中也是如此。 虽赵匡济接到了朝廷新令,此次回到洛阳之后,要先着手传国玉玺之事,其后再行军边关,这样也就不是马上离开家,可也许,改变不了这是最后一次与家人团聚的佳节。 一口气行军百里,足足耗费了四个多时辰之久,天色也从太阳东升,化作了太阳西垂。 李唐诗人王维曾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处虽非大漠,也无孤烟,但却有长河落日。 蜿蜒的黄河犹如万丈巨龙,横贯整个中原,虽是严冬时节,但此段黄河自古以来便不冰封,活水流动之下,两岸的白雪皑皑戛然而止,长河两侧,地上的卵石清晰可见。 这里乃是黄河极窄的河道,宽不过一里之远,河道两侧的军营整齐排列。 赵匡济眺望着这场景,抬起手,止住了禁军的行军队列。 当即,便命一名禁军前去营帐当中,通知这孟津渡的守备都尉,协助禁军渡河。 张寒城看着此时此刻眼前的景象,忍不住坐在马上左右望着绵延的黄河,只觉得心中空旷,同时心里也有几分期待,今日便会到洛阳,赵匡济说他认得赵九重,还说赵九重与他是本家,那就是说,今日他就能再见到赵九重了,一时之间心中也激动万分。 高怀德端坐在张寒城一侧的白马上,感叹道:“这黄河如此绵长,多年以前,这孟津渡不知发生过多少场大战,此刻过往那些战斗的人,都已经折戟沉沙,烟消云散。” 张寒城听着高怀德的话,心中感叹,许是逍遥子追寻长生,为的是比旁人活的更久,见得更多,不想烟消云散。 可…… 假使一个人活了二百岁,那他身边的人,还会在么? 那些新结识的人,又会否能够取代故人呢? 得知赵匡济已经带着禁军前来,营帐中的孟津渡守备都尉第一时间便披上铠甲,带着几名官兵飞快的赶了过来。 这守备都尉乃是个面白无须的中年人,他已接到赵匡济暂代洛阳禁军都指挥使一职的消息,当即便对从马上下来的赵匡济抱拳行礼道:“卑职参见赵将军。” 赵匡济连忙道:“不必多礼,我只是暂代都指挥使一职,并非是真的将军。” 守备都尉顿时道:“赵将军不必过谦,您父赵弘殷便是洛阳禁军都指挥使,子承父位,这都指挥使一职,已是板上钉钉,很快便会接到朝廷的正式任命。” 赵匡济急于渡河,不愿与他多做客套,当即道:“我等此次回城,需要以船只渡河,你看是否能够安排一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