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六章 剃头易服 (第2/2页)
王朝的半壁江山,但是满清所有贵族心中还是有一丝自卑感的。这就像一些穷鬼泥腿子,发家后不惜重金也要在家中摆上一套二十四史,弄得自己好像多爱学习一样,其实可能这套书一辈子都没翻看一页。 满清这些上层贵族也是这样,其实在当年皇太极活着时候就有了这种苗头,满清贵族喜欢穿汉服、抽烟草、看汉族戏曲,当年皇太极也下过严令,要保持满洲自己的传统。可是文化这种东西向来是高端渗透低端,你满洲的饮食、衣服、生活习惯确实不如汉族先进,所以皇太极的禁令大半都没有什么效果。 满清入关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多尔衮这时作为满清的当家人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控制,让汉族文化继续渗透下去,不要说当年蒙古人的百年国运,三十年后就没有满洲人什么事了。 所以为了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再加上要从文化层面打击汉族的文化传统,在多尔衮刚占领北京后,在顺治元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就在北方各省颁布剃头易服令。 这条命令的颁布让原本已经平静的北方各省马上遍地烽火,多尔衮也没想到汉族人反抗这么激烈。当时满清还只占有山西一部分、山东一部分,所以多尔衮为了大局着想,在五月二十四日,多尔衮宣布收回成命,允许汉人照旧束发。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一年,满清的江山越发变得稳固起 来,原本威胁最大的李自成已经被阿济格消灭,剩下几万人逃到四川和湖广交界的山中。而另一个势力南明,现在首都也已经被围,按照这个形势几个月后就能拿下南京,这样整个中国在没有成规模的反抗力量,所以在多尔衮心中已经在考虑适时重启剃头令。 现在多尔衮听孙之獬提出这个建议,满意的点头称赞道:“没想到降臣中还有你这种深明大义的人物!” 多尔衮此话一出,原本汉官中的反对声音没有了。刚才孙之獬刚说完,汉官中一些正直之士马上大骂孙之獬,什么数典忘祖、不忠不孝等等。不过多尔衮这句话为孙之獬的言论定了调子,一把手都这么说了你还敢反对?是不是不想活了? 至于满官那边更是没有反对意见,多尔衮是他们的老大,带着他们发财,同时让那些不安分的汉人穿自己的衣服也是不错的建议。 看到朝中无人反对,多尔衮站起来对顺治皇帝说道:“陛下,孙之獬说的很对,请陛下恩准!” 顺治这时还没什么行政能力,再加上他心中十分依赖多尔衮,听多尔衮这么说赶紧说道:“皇叔摄政,自己拿主意即可!” 多尔衮点点头,转身对群臣说道:“得陛下恩准,现令京城内外军民限十日内剃发,各省军民自部文到日起也限十日内剃发。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洲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 多尔衮说完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孙之獬,满意的点头说道:“孙之獬深的本王意思,现领礼部尚书衔,转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正三品高官,再加上挂礼部尚书衔,现在孙之獬妥妥的二品大员。孙之獬听自己升官了,赶紧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口称感谢陛下、摄政王恩典! 孙之獬升了官志得意满,和几天前一副丧家犬的样子完全不同。孙之獬站起来看了看左右,来到汉官班前,示意大家给他让个位置。 这时孙之獬风头正劲,大家虽然都烦他,但是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顶撞他,礼部的官员看到这家伙来到自己面前,纷纷犹豫应该怎么办。这时左懋第站出来笑道:“恭喜大人!”说完往边上挪了挪,倒出来一个位置。 孙之獬今天能升官完全是左懋第劝说的功劳,所以孙之獬还是十分感谢左懋第的,现在看到左懋第示好自己,拱手感谢道:“多谢左大人!” 左懋第听孙之獬这么说知道这家伙一语双关,不过左懋第也没将孙之獬的感谢放在心上,这家伙现在虽然风光,但是已经犯了全天下的众怒,以后的下场肯定不好,还是离这家伙远点为妙。 满清的剃头易服令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远在南京城外的多铎也接到朝廷的圣旨。多铎看到这份圣旨就是一愣,现在他南直隶攻略计划进行的很顺利,那些明朝地方官看到满清军队来了纷纷开城投降,并没有什么激烈的抵抗。可是这份圣旨一下,整个南直隶就会遍地烽火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