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二章 一更 (第1/2页)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正文卷第二百零二章一更此时,宋福生正带着他闺女种田呢。 宋茯苓今儿真是涨了见识,学会了许多以前完全不懂的知识。 首先弄懂的就是:地窖和地窝子的不同。 地窖,是垂直向下,从地面向下挖,直来直去的挖的很深,站在地窖口向下看,入眼就是一个黑幽幽的大深洞。 每次去地窖取菜前,老爸说了,也得先把地窖盖子打开,散一散空气的,才能爬梯子下去取菜。 因为地窖里是没有通风口的,里面缺氧气。 人要是直接下去,会不行。 同样的,种菜也需要氧气啊,所以直来直去挖出的地窖,不能种菜。 地窝子就不同了。 地窝子不是一直垂直向下挖,是挖的像防空洞似的,像地道似的,挖出那样的形状。你家需要多大的地窝子,就挖出多大块地道。 说白了,就是家里的房子一般都盖在地上面,而地窝子就是在地下,挖出个像地道似的家,家在地底下。 咱们正常家里什么样,能搭炕,能做饭,有厨房,人家地窝子似的家也能弄成那样。 地窝子里也有通风孔,所以不需要像去地窖似的得每次提前散一散,所以这里能种菜。 “爹,这里为啥又有地窖,又有地窝子,谁挖的啊?” 宋福生不了解任家村老秀才和任里正的恩怨,但是他会猜。 他凭着地窝子里剩下的那几块破砖头,估计这里曾经搭过炕,后来又给扒了,猜测这里曾有一伙人,可能也是大冬天搬到这的。 冬天,北方不能盖房子,因为地面上冻了,没法打地基。 然后这伙人就挖了几个地窝子对付住。 可能人口还挺多,一大家子一大家子的,地窝子挖的就挺大。 然后在这里对付住到了开春,就盖起了他们现在住的那一片茅草房。 宋福生猜的很准,当年确实是这样。 宋茯苓又问: 那为什么地底下会暖和啊?怎么没房住就挖地道,这是什么原理? 为什么地底下,不烧火取暖也会比咱地上家里的屋子暖和? 为什么菜和水果放在地窝子或者地窖能储存时间长? 宋福生告诉女儿说: “这该怎么形容呢,它不是暖和不暖和的事儿,它是能保持恒温。 夏天,外面甭管多热,打比方,外面零上三十度,地窖里是十八度,人家地窖不受外面天气影响,还会是十八度。 同理,冬天,外面是零下三十度,地窖里照样还是十八度。 恒温,就是差不多能一直保持到那个温度。 所以从古至今,夏天还好说,要是大冬天盖不起房子的,咱人类就会挖个地窝子住,因为即便缺柴火不烧火,最起码在地窝子里面也冻不死。永远十八度嘛。 在上面盖房子就不行了,上面的房子要是不烧火取暖,那可是会受到外面天气影响,屋里能冻死人的。” 另外,宋福生还像唠嗑似的小声告诉女儿: “现代五六十年代,建设兵团到北方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反正外地人冬天来了北方,没房子住,人太多,就挖地窝子。 你姥爷家前院那老房子,院里就不像别人家似的是直来直去的地窖,就是地窝子,就是建设兵团以前在那挖的。 所以你姥爷家能种蒜黄,别人家就不行,他受人嫉妒就被举报了嘛。” 这是宋茯苓起早起来帮老爸干活,了解到的第一个知识。 第二个知识就是真的种田了。 田园生活,虽然不是在地上,但是那也真的很田园。 地窝子里,宋福生一边手不停干活,一边小声教女儿栽蒜。 只看,眼下地窝子里的土地已经耕平了,必须先耕平才能种。 “爹,蒜头为什么要先放在水里浸泡一宿再栽啊?” “得让蒜头吸收水份氧份,它好成活,选蒜种也得选个头大的,发芽快。其实,要按咱平时,种的少量的话,随便插土里几头也不用掰开,也不用浸泡,根本不需要费这劲。但是咱这不是为挣钱嘛,一头蒜也要好好算计,最好每瓣蒜都能长出苗,才这么费劲又泡又咋的。” “噢。爹,我知道蒜苗,绿色的,那咱这蒜黄和蒜苗又有啥区别?” “没啥大区别。唯一区别就是,蒜苗是种在地上,得让阳光照,它才能变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