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电影人的骨气 (第2/2页)
猜到了他的想法,用汉语说道:“陈导您好,我叫林海,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哦?” 陈楷歌有点意外,他还以为林海是在国外出身的华侨,没想到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陈楷歌高兴之余,又问:“大陆人?” 林海开玩笑道:“我嘴里应该没有港台腔吧?” “哈哈哈,”陈楷歌笑了起来,说道:“真是没想到,居然能在戛纳的舞台上见到老乡。你今年十六岁?” “嗯。” “十六岁,那就是刚上高中了。”陈楷歌又问:“你的父母是搞音乐的?” “不是。” “那剧组为什么找你配乐?” 陈楷歌愈发疑惑,如果林海的父母不是音乐人,他又是怎么获得这个机会的? “陈导觉得我配的很烂?”林海反问道。 “不,我觉得很棒。”陈楷歌说道:“我不是很懂音乐,按照我的理解,你是为了体现社会与人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或许还带着些自我审视?” 林海连连点头。 “很棒的思路,”陈楷歌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但是,是不是可以选择更平和的方式?” 这还叫不懂音乐?不仅听懂了配乐意图,还提出了另一种配乐思路,如果这都叫不懂音乐,职业音乐人干脆改行算了。 不得不说,放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导演都是很牛逼的。 中国导演的多才多艺是出了名的,很多中国导演都具备深厚的综合能力,摄影编剧美术音乐场景搭建动作设计,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这种综合能力,在产业细分的西方,只有少数大师才具备。 另外,和槽点满满的中国乐坛相比,中国电影人同样是值得尊敬的。 可能有人会说,以陈、张等大导演为首的中国顶级导演,同样炮制出很多烂片,但是前面说过,这是中国电影的必经之路,是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结果。 说句不好听的,至少他们证明了有些路是行不通的。 相比之下,音乐人就有点不思进取了。已经成名的不是忙着吃老本,就是忙着打压后辈,二十年后,大部分人还在关着门自嗨,摇滚依旧看不到曙光,歌迷们还在缅怀过往…… 扯远了,陈楷歌还等着林海的回答呢。 林海认真的回答道:“我有想过,但是最后放弃了。” “为什么?”陈楷歌问道。 “因为我觉得这样做更好。” “但观众不这么觉得,你也看到了,有很多观众很早就选择了退场。” “那是导演和制作人该cao心的事,如果为了票房,他们大可以不用我的配乐。但我是配乐师,是音乐人,我只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不能平衡?” “艺术工作者不能首鼠两端。”林海认真的说道:“艺术工作者必须学会取舍,两面讨好的结果就是两面都不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雅俗共赏只是个口号,比消灭阶级的难度还要更大……” 林海没有吝惜,希望能给对方带来影响。 在林海看来,陈楷歌在凭借《霸王别姬》斩获金棕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些进退失据。 一方面,他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商业电影的发展,矛盾的心理使他在两个领域的成绩都不能让人满意。 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 “你的论点很有意思。” 陈楷歌不得不承认,林海说的很有道理,于是问道:“那你觉得影片应该更高雅,还是更世俗?” “我猜您是想问,获奖和票房哪个更重要吧。我的观点,肯定是票房。” “为什么?” “因为票房可以刺激更多人投身电影产业。有票房,才有人愿意投资;能赚钱,才有人去做导演。” “前者我同意,后者,”陈楷歌摇头道:“不是所有导演拍电影都是为了钱。” “问题是,这些奖都是外国人颁给咱们的。” 陈楷歌闻言一愣。 林海自顾自的说道:“陈导扪心自问,外国人把奖颁给咱们,有多少是出于电影本身,有多少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有多少是……不怀好意?” 林海这么说,并非信口雌黄。 改开初期的中国艺术家重名多过重利,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西方在一段时间内,都是通过奖项诱惑,来引导国内导演的创作。于是,很多“自黑”的片子出现了——林海不否认这些片子有现实意义,但是这种“家丑外扬”的做法,被别有居心的西方媒体利用,就成了抹黑中国的工具。 九十年代,在西方流传的很多误导性的影像资料,根本就是从中国电影中节选的,对中国的贫穷落后的印象,也大多源于中国影片。而这些影片的导演们还在沾沾自喜——看吧,洋大人也认同我的批判精神! 狗屁批判精神,分明是屈膝逢迎! 想到这些,林海怒火中烧,不客气的说道:“我们学习西方,不是为了让西方认同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认清自己!是为了有朝一日用我们的文化影响他们!在此奉劝陈导,与其盯着洋人手里的骨头,倒不如想想父老乡亲有没有rou吃!言尽于此,告辞!” 林海说完,昂首挺胸离开了放映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