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 画与题 (第1/2页)
8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对日式建筑的最初印象大都源于一部名叫《聪明的一休》的动画片,在动画中,一休每天撅着屁股擦拭的走廊,就是缘侧。 此时此刻,垂垂老矣的黑泽明正盘坐在缘侧,低头欣赏一幅画。 黑泽久雄说道:“父亲,我把人请来了。” 黑泽明抬头说了句“请坐”,接着向儿子挥手:“你去忙吧。” 缘侧只有一个坐垫,是为陈楷歌准备的。 脱了鞋,上了缘侧,陈楷歌盘坐在坐垫上,林海则跪坐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 选择跪坐没有特殊含义,只是为了方便探身耳语。 黑泽明没有寒暄,上来就抛出一个问题。 “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林海将问题翻译给陈楷歌,而后一同观看那幅画。 画中是一场洋装舞会,采用俯瞰的视角,女人们旋起的裙摆看上去就像一朵朵色彩缤纷的花,而男人们舒展的肢体,则像是交错的枝蔓。 画作整体饱和艳丽,画风略潦草,但是辨识度很高。 乍一看,这是一幅充满欢快的画作,然而注意看,就会发现在画作一角,有个佩刀的武士,正踟蹰着准备踏入舞池。 …… 画作没有署名,但是从风格来看,分明出自黑泽明之手。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黑泽明除了是电影大师,还是一位杰出的绘画艺术家。他年少时曾梦想成为画家,受到梵高的极大影响。如果不是他的画中nongnong的和风,外行很容易把他和梵高的作品搞混。 黑泽明在电影领域的成功,和他的美术功底有很大关系,他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画的大量分镜图,展现出了他不同寻常的绘画才华,这些画后来大多成为艺术界的珍品。 既然画是黑泽明自己画的,那么他的问题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 陈楷歌想了想,说道:“我从这幅画中看到了孤独。” 黑泽明听完林海的转述,问道:“只是这样?” 用孤独来解释这幅画并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是他想表达的。 陈楷歌想了想,补充道:“还有时代的变迁。” 陈楷歌的回答,是基于黑泽明近年来的遭遇。 黑泽明是电影皇帝不假,但他在日本一直被人非议,这和他那喜欢跟人对着干的暴脾气有很大关系。 媒体不喜欢他,在著名导演沟口健二去世时,报纸上就说过:沟口健二死了,我们再也出不了一个沟口健二,而黑泽明若是死了,我们还有很多黑泽明。 电影人也不喜欢他,嫌他挑剔、固执,所以在1970年遭遇票房惨败后,整整十年都没有人愿意给他投资。(75年的《德尔苏·乌扎拉》不算,那只是一场交易) 前面说过,日本电影现在施行的是制作人中心制,除了黑泽明的儿子,没有谁愿意做他的傀儡,因此,在1993年的《袅袅夕阳情》之后,他再也没有新作问世。 …… 陈楷歌根据黑泽明近年来的遭遇,给出了“孤独”的答案。在他看来,一个被电影界排挤的、束之高阁的导演,无疑是孤独的。 至于“时代的变迁”,是相当委婉的说法。陈楷歌自己也觉得黑泽明过时了,认为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黑泽明听完,继续问:“还有吗?” 陈楷歌想了想,摇了摇头。 林海也忍不住摇了摇头。 国内导演中不乏美术造诣高的,往上有画功精湛的徐客、冯、张,垫底有泥石流派的姜纹,陈楷歌夹在中间,水平不上不下,对美术品的鉴赏能力,自然也不上不下。 就拿黑泽明这幅画来说,显然是在表达某种情绪,但绝对和“孤独”无关。 …… 黑泽明注意到林海摇头,于是问道:“你有不同看法?” 林海犹豫了一下,说道:“是的。我认为这幅画表现的不是孤独,而是愤怒。” “哦?”黑泽明生满老年斑的脸上神采浮现,问道:“怎么讲?” 林海向前挪动,盘坐下来,指着画作说道—— “这场舞会,指的应该是前年上映的电影《我们跳舞好吗?》,而这名武士,显然是导演你。” 林海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无需多说,意思已经点透了。 看到黑泽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林海腹诽道:只是不喜欢人家的电影,就恨不得拔刀把人都砍死,老爷子你要不要这么暴躁? …… 林海将两人的对话解释给陈楷歌,陈楷歌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时,黑泽明又发问了。 “你再说说,我为什么愤怒?” 这个问题同样难不住林海,但他不想喧宾夺主,将问题丢给了陈楷歌。 陈楷歌把准了脉,当然知道该如何回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