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章 祥瑞 (第1/2页)
【正式签约,撒花庆祝】 “这儿、这儿、还有这儿,先挖两尺刨刨根儿。” “这些新砖怕是不成,尺寸倒是一样,可面儿太糙了,吃料,到时候墙皮怕是抹不平。” “这廊柱是水井胡同蒋老爷子的手艺,要想漆色新旧如一,还得请他出山才行。” “拿旧瓦拔尖儿、掐边儿,中间新瓦用灰浆一托,保管看不出……” “下面打底……” “檐上……”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老爷子当年能被选中去给皇帝修道宫,绝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只倒背着手转了两圈,就给众人铺排了个明明白白。 唯一引起异议的,还是他对王守业的安排——大多数卖力气的苦差事,都被老汉指给了儿子。 不过听说王守业得了离魂症,自小学的手艺都忘了个干净,众人也就释然了——刚入行的生瓜蛋子,可不就只能干这个么。 因吃完那顿饭,就已经过了未时【下午三点】,头天也没动家伙事儿。 主要是众人通力合作,把那残垣断壁分门别类的清理了一下,然后又在原地支起了遮雨的帆布帐篷。 第二天,雨。 打地基、竖脚架、砌砖墙。 第三天,雨转阴。 立柱、架顶、勾梁。 第四天,晴。 锵啷~ 贴地铲起一大坨糯米灰浆,王守业双臂微微上扬,那方锹先是荡起丈许来高,随即又在半空中灵巧的反转,不偏不倚的灌进了墙上的竹篓里。 约莫是得益于肌rou记忆,短短两天里,他就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变得游刃有余。 煮糯米、熬石灰、搭脚架、上工料…… 一个人伺候着七名老把式,还能忙里偷闲,去呡上几口茶水。 每每有人唱起乡间俚曲,又或是说些荤素不忌的俏皮话,王守业也总会头一个叫好、捧哏。 乍一看,他似乎已经彻底毫无隔阂的,融入了这支施工队,也融入了匠户子弟的新身份。 但王守业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躁动着! 每日里汗流浃背、蓬头垢面,攒上不几天不洗澡,搁进窑洞里都能烧出尊陶俑来。 这哪里像是穿越者该有的生活?! 其实这两天一有空闲,王守业就在琢磨着,该如何摆脱匠户贱籍的桎梏,完成最初资本积累——这一步是必须的,否则就算在裕王府有现成的门路,怕也没本钱去攀附人家。 别说,思来想去,还真就让他琢磨出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制卖水泥! 时下的建筑用粘合剂主要有两种,一是便宜不好用的三合土;二是好用不便宜的糯米灰浆。 如果能作出水泥来,销路毋庸置疑! 虽然肯定及不上玻璃之类的暴力,但却是最合适王家的营生。 而且水泥的制作工艺,最是简单不过,拢共就俩步骤:粉碎、烧制。 初期不强求品质的话,烧制难度应该不大。 主要的技术难题,还是如何才能做到,稳定、高效、廉价的粉碎石料。 “守业,添料了!” 头顶传来的吆喝声,打断了王守业的思路,他急忙又抄起方锹,挨个往那竹篓里补充糯米灰浆。 等补好了料,他又自顾自寻到老汉负责的地段,仰头道:“爹,下午也没剩下多少活儿了,我想请个假去街上看看。” 话音刚落,脚架上就rou眼可见的静了下来。 众瓦匠不是紧盯着父子俩,就是竖起耳朵静待下文。 而老汉闻言也是脸色一沉,张嘴骂道:“个兔崽子,没看这都忙成什么样了,你还有心出去闲晃?!” 在场的除了木匠蒋老爷子之外,都是他的后生晚辈,甚至还有两个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平时他只要发话,绝没人敢有半个‘不’字。 可惟其如此,才更要一碗水端平,否则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见老汉恼了,王守忙又补充道:“今儿的工钱,就不用打我的数了——我也是想四下里转转,看能不能想起什么来。” 听他说不要工钱,原本有些凝固的气氛,登时又活泼起来,更有人马后炮似的起着高调: “这哪成?!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总不能让业哥儿百忙活一上午。” “是啊是啊,咱都是自家人,没那斤斤计较的事儿!” “可不说呢,这半天工钱必须得给足了!” 而更多的人,则是在确认自身利益不会受损之后,就又默默埋头苦干起来。 见风波平息了,老汉这才悄没声的顺着梯子下来,将儿子拉到角落里,压着嗓子问:“你一人上街,到底成不成?要不等明儿结了工钱,我陪着你……” “爹,我这是离魂症,又不是缺心眼儿!” 见劝不住,老汉倒也没再说什么,默默回了落脚的小院,不多时,用袖子拢出两钱碎银子、几十枚大子儿,悄悄塞给了儿子。 书不赘言。 吃罢午饭,又简单洗漱了一下,王守业就打着采买的名义,正大光明的出了张府。 之前他就打听好了,城东临近码头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