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842 西征人选 (第1/2页)
萨珊的使者顺利上钩,和大唐的商人一起掀起了出兵的的舆论。 美伽帕诺斯等人也确实抓住了大唐最敏感的点,突厥人。 大肆宣扬突厥人在西方是如何的强大,如何的仇视大唐,成功掀起的唐人对突厥的仇恨。 再加上巨额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想法。 就在这个时候,八大书院的学报在头版头条推荐了一本书。 ,作者王玄策。 八大书院地位超然,尤其是八大学报影响力巨大,能让他们联合推荐的书籍特别少。应该说除了岳山的书之外,这是第一本。 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在很短的时间内这部书就成为了畅销书。 看完之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这本书表面上是王玄策对他在辽东工作的总结,重点反思了给各个群体打标签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太狭隘了。 各藩属国需要的不是区别对待,而是平等对待,只要是华夏后裔我们都应该公平公正的对待,这才是宗主国应该有的胸怀。 但他也强调了,这上面的方法是用来处理大唐和藩属国关系的,或者说只能处理认同华夏文明的势力之间的关系。 如果用这上面的方法来和非华夏文明体系的势力打交道,会吃大亏的。 甚至还简单的总结了一些和非华夏文明体系的人打交道的方法。 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朝野轰动,被视处理和国外势力打交道的标准。 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很多认为王玄策说服百济、耽罗内附是运气的人改变了看法,这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而且能出书,出的还是正儿八经的王道之书,也算是立言了。 立言,就会被读书人视为自己人。 不得不承认的是,自古以来话语权都是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他们愿意吹捧,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口碑。 这本书在藩属国也大受欢迎,成为继华夏文明之后最受欢迎的书。 时局纷纷扰扰,西征的舆论彻底占据上风,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朝廷已经下定了决心。 李世民见时机成熟就召开了核心层会议,二十几位文武大臣齐聚一堂。 刘洎虽然还是反对西征,但当事实确定无法扭转的时候他就不再坚持,而是想办法帮朝廷查漏补缺。 这也是李世民会让他当宰相的原因。 先是由刘仁轨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策划方案。 这个方案和最初岳山看到的那一版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是经过几位重臣挑错之后的版本,比起最初的版本更加的稳健。 所以对于他的计划众人都没有意见,顺利通过。 他讲解完之后就是最重要的议题了,西征将领的选拔。 “西征军大总管、安西都都护、高昌都护、外交大使,这四个位置都非常重要,诸位可有合适的人选?”李世民问道。 岳山等了一会儿都没人说话,他知道大家都在犹豫什么。西征太危险了,万一出点意外举荐人也要担风险,没人敢轻易开口。 他知道自己要主动开口了,就说道:“外交大使我举荐鸿胪寺少卿王玄策担任。” 李世民松了口气,他最怕就是没人说话,那多尴尬: “王玄策能说服百济和耽罗内附,最近又写了一部反思朝廷在辽东的外交得失,对朝廷的帮助非常大。” “由此可见,他对外交的了解确实很深。但西方诸国的情况和辽东大有不同,不知道他能否胜任此职。” 岳山道:“王玄策从数月前就开始研究西方局势,对那里的了解颇深。我也曾经和他谈过,确实有独到的见解,应该能胜任这个工作。” 李世民点点头表示明白,但并没有直接作出决定,而是问道:“诸位爱卿可还有更好的建议吗?” 宇文节说道:“其实唐茂约的能力亦能胜任此职,只是……” 后面的话他没说,只是唐俭经常在工作期间饮酒,还和别人一起喝,误了事被去职当了个闲官。 听到他的这个举荐,其他人眼皮子动了动,心中却暗骂狡猾的狐狸。 这个举荐和没举荐一样,因为唐俭不可能担任西征军外交大使,不是因为他喝酒误事被贬官,而是因为…… 李世民眼皮子抽搐了几下,道:“唐茂约年近古稀,还是不要劳动他了。” 让一个年近七十的人去西征军当大使,确定不是想让他死吗? 宇文节难道不知道这个原因?肯定是知道的。他提这个名额纯粹是为了应付差事。 你让我们举荐人,我举荐了,能力也足够,至于其他的和我就没关系了。 所以当李世民否定他的提议的时候,宇文节一点都不意外,还自我检讨道: “是臣疏忽了,居然忘了唐茂约的年岁已高,请圣人恕罪。” 李世民无奈的挥了挥手让他坐下。 “还有没有其他人选?” 没人回答,如果岳山举荐的人有问题他们肯定会反对,但他们也都认为王玄策年轻力壮能力强,是最适合的人选。 见无人说话,李世民才说道:“明天让王玄策来见我。” “喏。”赵蒙马上把这件事情记了下来。 “西征大总管谁合适?懋功你是枢密使,说说谁最合适。”李世民问道。 被亲自点名李绩也不好在装傻,就说道:“程知节、苏定方、刘正则、牛进达、江夏王都合适,具体由谁担此大任还需圣人定夺。” 李世民知道想让这个老狐狸表态不太可能,就问道:“你们呢,觉得谁合适?” 其他人也都效仿李绩,提出了几名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 不是他们不想举荐,而是西征这种事情第一次发生,谁都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举荐人。 李世民也知道他们的想法,虽然很无奈但并没有生气。相反,他更加觉得刘仁轨这个人有大才,战略计划做得好。 西征是前所未有之事大家都没有经验,刘仁轨却能拿出合适的计划书。以求稳积累经验为主,简直太符合大唐此时的需求了。 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