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3章 赏上加赏(字数4000+) (第1/2页)
文立万觐见皇帝的时候,与刘台在文华殿西厢房相遇,从刘台的诡异表现看,文立万觉得刘台已经有了叫板张居正的心思。 历史上,刘台作为张居正的门生,直接叫板张居正,在朝野内外造成了极大的震动。 文立万从文华殿东厢房出来,就直奔张居正的书房。他需要提醒张居正加以防范。 “恩相要有思想准备,刘台近日可能会直接弹劾恩相。”文立万见到张居正,开门见山说道:“此人性格耿直,想问题直线思维,很有可能一时想不开,贸然行事。” 文立万知道刘台就要向张居正发起致命攻击了,这种攻击的震撼力是不可小觑的。 “刘台是我提携的人,当初会试、殿试都是得益于我对他的高看,他做辽东御史,也是我的举荐,即使他在辽东大捷这件事上受到本官斥责,感到憋屈,也不至于做出弹劾之类的事情吧。” 张居正其实也感到了刘台的寒意,但对刘台弹劾他的危险,并不怎么当意。 文立万问道:“刘台当时参加考试,恩相觉得他才学如何?” “嗯,从会试、殿试的文笔看,才学也就是中上,但此人文章立意较高,有种想干事的决心,这个给我印象很深,所以对他另眼相看。” “恩相举荐刘台做辽东御史,其意何在?” “老夫也看出此人眼界局限,定力不足,有意让他到基层历练一下,这样对他以后为官大有益处。” “可是恩相有所不知,刘台任辽东御史后,颇有微词。他其实更愿意在紫禁城为官。”文立万说道:“此外,刘台抢报辽东大捷,遭到恩相斥责,来对此极为不满。以刘台的性格,此人对恩相进行弹劾,也许是迟早的事情。万望恩相当意。” “嗯,他的心思,老夫也已有所耳闻。至于走到弹劾这一步,似乎有些牵强。” 张居正举荐刘台做辽东御史,是想让他在基层岗位镀镀金,以便将来能胜任更高的职位;斥责刘台抢功报捷,是想让他懂得与地方官吏相处的规矩。 这些都是为了刘台好,他一个做御史的人,这点好人心,难道还能不识? 张居正并不在意被刘台弹劾,文立万也只能徒唤奈何。只能等到事发后,再做补救。 ...... 朱翊钧看着刘台退出东厢房,心中不由一亮,暗忖刘台倒是临时可以用他一用。 嗯,是的,只是临时一用。 朱翊钧很清楚,对这种欺师灭祖的背叛之人,就像一颗棋子,只能临时用一下而已。 张居正成为首辅以来,励精图治,推行新政,政治、经济的颓风得以扭转。 考成法使吏治得以提振;一条鞭法令经济喘了一口气。 嘉靖七年到隆庆五年,国库年年亏损,竟然没有盈余,万历三年国库已经扭亏为盈了。 可见新政推行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正如刘台所言,张居正确实已经做大! 朝臣确实有些“畏居正者甚于畏陛下,感居正者甚于感陛下”了! 朱翊钧在东厢房里来回踱步,仔细思考着眼前的局势:他名为皇帝,却尚未亲政,如今朝中遍布张居正的门生故吏;张居正又和李成梁、戚继光那些武将关系密切,这样情况下,万一张居正把朕......给废喽,那可咋整? 朱翊钧在屋子里来回转圈子,看见贴身太监站在一旁,烦躁说道:“麻烦门外候着去,没看见朕烦着呢?” 小太监赶紧低眉顺眼出了门,轻轻将东厢房的门关上。 屋里只剩下朱翊钧一个人,他的心绪慢慢才有平复。 作为一个尚未亲政的小皇帝,他现在可是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张居正一旦找茬,那时候也许就不是换个皇帝的问题了,那可就是天下姓朱,还是姓张的问题了。 史上改朝换代的事情,层出不群,朱翊钧熟读史书,对此耳熟能详。 皇权神授一类话,那都是骗孙子的废话,朱翊钧压根儿就没信过。 朱翊钧只相信实力,谁有实力,皇权就归谁,天下就归谁。 在自己还没有亲政,还没有掌控兵权的情况下,唯一可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不让张居正有与他翻脸的理由。 以现在张居正形成的势力,如果他真要谋逆的话,他孤儿寡母的,肯定是无可奈何的。 此刻,刘台跳出来,这不是什么坏事,正好可以给张居正敲个警钟,免得张居正忘乎所以。 君王之道,博大精深。君王是非常之人,就得有非常之道。否则,面对满朝文武精英,迟早是要玩完的。 朱翊钧默然一笑,对自己能有此心计感到极为满意。 他吹一声口哨,优哉悠哉出了东厢房的门,向自己居住的乾清宫走去。 进了乾清门,文立万并未直接进宫,而是沿着侧面的长廊漫步,顺便整理一下如何发挥刘台的作用。 突然,他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乾清宫走出来。 张居正! 朱翊钧倒吸一口冷气,张居正背着他来见母后了? 李太后为照顾小皇帝的生活起居,一直和朱翊钧住在乾清宫,此时张居正一个人深入乾清宫,是来干什么呢? 朱翊钧觉得一股热血往头上涌来,发自内心的愤怒迅速升腾起来,袭遍全身。 他迅速隐身在廊柱之后,看着张居正的背影匆匆消失在乾清门外。 朱翊钧并未进宫,怒气冲冲从侧门出去,漫无目的在宫中行走。 随行的太监见朱翊钧勃然作色,向御花园方向走去,不知道皇帝为何突然面带愠色,只好紧紧跟在皇帝身后。 朱翊钧来到御花园,在一个小亭里坐下,心中的愤懑渐渐平息下来。 他意识到自己是皇帝,意识到愤怒只会让人失去理智,从而使事情更为凌乱复杂。祖宗二百年的江山,说什么不能在他手里丢掉。 大臣们既是他的帮手,又是潜在的天敌,与这些人的周旋,其实也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丝毫不能有所闪失。 朱翊钧熟读各朝正史、野史,深知驭人之道,才是皇帝成败的关键。 史上权倾一时的大臣,最终必然走向专权擅政之路,更有甚者,有些人直接最后黄袍加身,篡权夺位。 现在不是愤怒的时候,只有冷静才能头脑清醒,才能应对有方。 朱翊钧看看身边太监,说道:“传文立万来见!” 小太监甚是疑惑,皇爷不是才见过文立万吗?怎么现在又要见?他不敢耽误,赶紧往城门外跑去。 文立万从张居正书房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