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山海经密钥 (第3/3页)
广。 那么解读《山海经》自然要用湖南和两广一带的语音解读了。 本来用彝族语言解读是上上之选,但现在彝文与汉语有很大不同,懂彝文的人也不多,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用湖南和两广的语音解读。 那前面为什么是以粤语解读为主?因为从中国历史看,自周秦以降的中国南方,湖南开发得比两广早,民族间的交流也比两广频繁,而广东、广西因开发得比较晚,为边远地区,方言的纯洁性要比湖南保持得好。孔子说:“失礼而求诸野。”语言也同样如此。正是因为两广和北方交流融合少,受北方语言的影响也比较小,所以粤语的纯洁性才得以保持。在中国南方语言中,粤语其实是上古语言保留得最好的。因此,解读《山海经》主要要用粤语解读, 但大禹之《山海图》毕竟太大了,它囊括了整个亚洲,甚至包括了北非一部分和美洲的阿拉斯加,纯粹以粤语解读未免失之偏颇,因此有时也得参考其它方言。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六是要认识到《山海经》中一些词语,其意义并非我们现在的语义。 《山海经》中的一些词,其义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如“生”,上古指“后裔”,可以是父子关系,也可以是族属关系。远隔几百年也可以称某某生某某。而且“生”字,还很可能是“封”的通假字。如:《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如果你当黄帝生子骆明,骆明生子白马,白马就是鲧,鲧是黄帝的孙子,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传统的观点是认为黄帝是5000年前的人。据《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说:“黄帝至禹,于世三十。”“世”,其义有二,一是指一代,为三十年,所谓世代之世,即是一代。三十年的来历是因为上古男人三十而婚(《大戴礼记》:“上古男子三十而婚。”),故三十年就有一代人,为一世。另一义,“世”,是古时计年的单位,一世即一百年,相当于英语中的century。如“世纪”中的世,就指一百年。如果按一世30年计,黄帝至大禹为900年。据史册记载推算,大禹是前2100年左右的人,则黄帝当为前3000年左右的人,这与中国相传的五千年文明是相吻合的。如果按一世100年计,则黄帝至禹有3000年,那么黄帝就是公元前5000年的人,也就是说,黄帝是7000多年前的人。到底一世是30年还是一百年,据《山海经》描述的黄帝时的地理和气候,黄帝大战蚩尤时,命令南极的应龙助战,可见那时南极尚未完全冰冻,还适宜人类居住。据此,黄帝至少是7000年前的人!所以一世至少应该为一百年。 如果“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之”生“当“生育”讲,则《海内经》所说的黄帝至禹充其量只有100年,如此则黄帝为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人,距《古本竹书纪所》所说的三十世相距太远,也与我们的认识相差太远。所以此处之“生”绝非“生育”或“生子”之义。黄帝、骆明、白马、鲧,绝不是三代父子相传的传承关系。他们之间体现的是族属关系!表明的是族源。例如我们现在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难道就是说我们是炎帝和黄帝的儿子孙子吗?显然不是。所以《山海经》中的“生”体现的也只是族属关系,不一定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另外《山海经》中的“生”,有时又是“封”的意思,即分封诸侯国之“封”。疑“生”亦为“封”之通假字。中国史传黄帝有二十五子,皆有封国。后世周代的分封制度不应该是无缘之水,其渊源应该在黄帝。 再如“鸟”,《山海经》中一些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鸟,而是“人”的意思。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音庞杂,“人”、“日”、“牛”、“狼”、“龙”、“鹿”、“鹰”、“鸟”、“鱼”的民族语音都与该民族“人”的发音相同,这些语音在现在一些地方仍能找到对应的发音。如广州话“人”、“日”同音,读jan;客家话、鄂东南“人”、“日”也同音,读闽南话“人”、“狼”同音;“上海话“人”、“日”同音,读“神”。所以在以图表音的时代,由于民族语音的不同,“日”、“牛”、“狼”、“龙”、“鹿”、“鹰”、“雕”、“鸟”、“鱼”,实际上是“人”的图画表音。 归纳起来,上古“人”字主要有四种读音,一读la,如狼、鸟、龙、日、鹿、人同音互译;二读ji,如蛇、鱼、人同音互译;三读jing,如鹰、人同音互译;四读jan,如羊、人、阳同音互译。在《山海经》中,毕方鸟,即毕方人,亦即并封人;《中次五经》蛇山之[犭也](yǐ)狼,即是彝人,也就是所谓的夜郎、伊朗。鸱(Chī)鸟即蚩尤族(支那)的音译,此为上古西亚人对亚洲南部民族的称呼,后来被音译成所谓的支那。再如《山海经》中的驾鸟、詹鸟,即上古西方对中国北方人的称呼,和青鸟(羌人)一样,后来被音译为china。鸾鸟即岭人或南人,五彩鸟也是上古某族人的称呼。 再如“日”,现在读re,上古读la,古今发音略有变化。如古埃及壁画上的象形文,人名前往往画一个太阳。太阳就是日,读la,所以埃及法老就叫拉某某。 这些代表人的可形象化的事物(主要指太阳和动植物)实际上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图画表音,也就是图画文字,为文字的初始阶段。 下面重点谈“鸟”。 《山海经》中的黄鸟,即是黄人的意思。《西次三经》“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此处之黄鸟即是黄人,也就是黄种人。轩辕之山,按《山海图》复原图,轩辕之山就在新疆。 再如《海外西经》:“[次/鸟](cì)鸟、[詹鸟](zhān)鸟,其色青黄,所经国亡。在女祭北。[次/鸟]鸟人面,居山上。一曰维鸟,青鸟、黄鸟所集。”此处之“[次/鸟](cì)鸟、[詹鸟](zhān)鸟”,即支那(蚩尤族,主要指中国南方人)与藏人,而维鸟就是维人,即维吾尔人。经文作者对此亦有疑惑,“一曰维鸟,青鸟、黄鸟所集”,表明另有说法是,维族人是羌人和黄人混血。 又如《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此处之黄鸟也是“黄龙”“黄人”的意思。而此处之巫山,按《山海图》复原图和《大荒经》复原图,已到了地中海、埃及一带。”“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玄”,粤语与“炎”、“殷”音近,所以玄蛇就是炎人或印人、殷人。意思是说“黄人在巫山,管理炎人或印人、殷人”。“黄人”(黄龙)后又被埃及人音译称为法老,最后被西方英译为Pharaoh。Pharaoh实际上就是《山海经》中的“黄鸟”或“互人”。互人、黄鸟、黄龙、法老实为一音,同音互译而已。 黄鸟为什么到了埃及呢?《海内经》说了,“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qì),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上面已经谈到,互人就是“法老”,二者上古同音互译。《海内经》此句后更是出现了金字塔(金之山),可见埃及之法老源出于炎帝之孙灵恝。因灵恝(拉甲)是黄鸟,故埃及人音译为“互人”。后又译为法老。由此可见古埃及的人、日、拉、鸟、老五字同音,均读“拉”。 灵恝法老既是炎帝之孙族,自然也是炎帝氏,而据中国古史,炎帝又号“大庭氏”,所以法老又是大庭氏。大庭的意思就是大房子,所以法老也就有了“大房子”的意思。在西方翻译的一些古埃及读物中,很多地方都错误地将“法老”译为“房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