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章 干啥(上架首日10更) (第1/1页)
“妈,那只是一个小误会,厂子怎么可能开除我。是车间提前出货,提前下班。而且明天我也休息。” 然后转移话题:“老爸,菜刀我买回来了,你看看好用不,不好用我再去换。” 其实,杨大可和周芳并不老,只不过当时没有那么多化妆品,只有雪花膏。而且为了忙于生计,也没有闲心过多打扮自己,所以显得相对苍老了一些。 杨可爸爸杨大河可不是好糊弄的,问道:“下午就有工友议论你打架的事,我还不怎么相信,没想到下班时广播播出李纹革的检讨书。 你这不是把人家逼近死胡同了吗,还让人家以后怎么做人,到底怎么回事,说说吧。” 杨可爸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厚道人,凡事都本着以和为贵。所以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从不与谁争执。 老两口都是经编总厂的职工,在印染车间工作。 当初让杨可报考经编厂也是为了照顾他,儿子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工作,心里就踏实一些。 毕竟儿子生性柔弱,又经过一次感情打击,老两口很是不放心。 听完杨可的陈述,周芳有点受不了了,自己的宝贝儿子本来就胆小,如今摊上这事,这还得了,心中非常害怕。 “儿子,你招惹谁不行,怎么招惹他了。哎,你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我可是不活了。” 说着说着,竟然掉下泪来。 杨大河是一家之主,沉思片刻,道:“李副厂长的处理还是很公道的。他儿子也不敢怎样,你就别担心了,以后注意点就行了。” 然后对杨可道:“杨可,你以后还是得躲着点那个李纹革。记住了,凡事吃亏就是福,别跟这样的人斤斤计较,明白吗。” “嗯,我记住了。” 虽然嘴上答应,但杨可心里却不认同。 都这样的话,无疑是纵容坏人,他们会以为都怕了他们,干坏事会更加肆无忌惮。 小妹杨菊身高一米六,长的玲珑有致。替哥哥担心之余,还很兴奋。 挥舞着粉拳,笑道:“哥,我真没想到你能打架,太棒啦!这种人就应该打,我支持你。” 杨菊的兴奋是因为杨可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喜。 因为上一世,杨可生性柔弱,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生活,见到别人争吵,他都躲得远远的,更别说与人打架了。 杨可心中暗道:小妹,这一世哥绝不能再让人小瞧,一定会扬眉吐气! “回你屋学习去,添什么乱。”周芳说道。 杨菊笑呵呵地和老妈做了一个鬼脸,道:“吃饭喊我啊。”转身进屋。 杨菊今年下半年上高三,明年高考,所以很用功。 老两口没什么文化,知道没文化的可怕,知道有文化的好处,所以从小就督促三个孩子学习。 小时候的杨可记得老爸经常念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这句话在当时是教育孩子的最响亮、最有道理的口号,被视为是绝对的真理。 偏偏杨可和小妹杨菊文科好,三人上高中分文理科时,每次杨大河都是一拍桌子,必须学理科! 所以三个孩子毫无例外,都学了理科。 现在二老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才二百元出头,杨可的工资更可怜,只有四十二元,而且刚开两个月,下个月转正才能开六十多元。如此算下来,全家一个月收入不到300元。 与杨可一同入厂的几名技校毕业的人,开资比他多。 杨可不理解,自己学习比他们好,读书比他们多,技校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去读的,怎么挣的钱会比他多。 而且他发现对方的工资条上还有“书补”(读书补助)! 劳资科一句话打发了杨可:“技校毕业生上班就是技术工人,所以工资相对高一些,这是国家规定。” 为此杨可感叹分配不公,但也无可奈何。 随后一想也就释然,毕竟技校学生学的是专业技术,自己学的是文化课程。 看来读书和受益并不完全是成正比的。 在杨可的记忆里meimei杨兰上大学是免费的,而且每个月发一定补助,就住宿吃饭而言基本不用花家里钱。但手里不也得有点钱买日常用品,或者以备不时之需不是。 好像是1990年,大学开始收学费,大约200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费和住宿费便陆续提高了。 再就是每个月爸妈都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家里的经济状况很是吃紧。 杨可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扭转家里的窘境。 …… 周一,杨可骑着他的二八大自行车上班。 进入服装分厂,立马感觉不对,工厂静悄悄,没见到工人来回走动。 把车子放到车棚,急忙来到整理车间,车间空荡荡,于是快步来到主任办公室,敲门。 “进来。” 办公室坐着三人: 整理车间主任王霞。 服装厂厂长陈志。 人高马大,腰杆挺直,杨可暗赞,不愧为是军人出身。 另一个人是总厂副厂长李刚。 个头不高,面白清瘦,一脸干练精明之色。 杨可重生,所以认识二人。但二人却不认识杨可。 原来,这批单子做完,昨天全部走货,新单子虽然到了,但布料没有来,所以工人放假三天。 李刚负责总厂后勤,过来仔细询问放假和上班人员的具体人数,不然食堂不知道,会按照正常工作时,来吃饭的大概人数做饭菜,到时候没人吃,岂不是浪费。 此时,陈志正在接电话,所以王霞没有吱声,杨可只好站在门口,等候指示。 放下电话后,陈志沉思片刻,道:“王主任,现在技术科那些人我一个都联系不上,只好劳驾你去一趟牛庄市了。” 牛庄不是村庄,而是比襄平市还大的一座城市。 而且服装厂众多,杨可一听厂长找技术科的人,心中一动,这应该是去看活或者洽谈。 当时电话还没有普及。安装一部电话的初装费至少2000元,有的城市甚至三四千元。而且话费非常贵。 所以平常百姓根本安装不起电话,只有大领导或者极个别有钱的人,才有实力安装。 工厂或者个人有事的时候,大多是骑着自行车去家里通知,或者找人带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通讯的极为不方便,成就了减肥。 当时的人每天运动量比现在的人要多得多。 首要一点就是不论什么事情,都要双方见面,才能说清楚,不像现在躺在家里,一个电话就搞定了。 而且见面的工具并不全都是自行车,公交车也不多。很多人没有自行车,只能是徒步。上下班也是如此。 哪像现在,出门就是车,一天走不了几步,再加上饮食热量过剩,不胖才怪。 所以当时的肥胖之人,极少极少。虽说与饮食有关,但和运动量非常大也不无关系。 “干啥?”王霞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