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龙王庙太后祈雨 (第2/2页)
巾的位置,下炕,踱出乐寿堂,坐上八抬凉轿。 李莲英长喝一声:“起驾!” 长长的銮驾沿昆明湖东岸迤逦向南行进。苏萍知道,这次和永和轮爆炸那次不同,那次去龙王庙是顺便,这次是专程。从这三天全体吃素苏萍就有预感:又要祈雨了。路上,苏萍和德龄姐妹并行,德龄悄声说:“苏jiejie,已经五个月滴雨未见了,太后可着急了。” 苏萍点点头,想,如此说来我们进入清朝时旱情已持续了一段时间,最初还不以为然,累积的天数越多就越显严重。这次干旱覆盖了全国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成了太后寿典、中日争端之外,第三件国政大事。 统治阶级虽然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但他们懂得干旱会导致粮食歉收,进一步影响税收,如果成了灾,必产生灾民,灾民必造成社会动乱。远的不说,前朝崇祯皇帝的覆灭就跟灾情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所以太后为此忧心忡忡。每次从乐寿堂的天棚出来,她总会先看看天,然后长叹一声,整天愁眉不展。 朝中上下几乎人人都掐着指头计算着干旱的天数,越到后来越是心焦,隔三差五就请来和尚、道士、喇嘛、萨满太太轮番祈雨,却均无感应。太后亲自祈雨也非只一次了,或去龙王庙求东海龙王,或去佛香阁求大悲菩萨。今天又是太后亲自祈雨,一连三天素斋不可谓不虔诚了。 到得八方亭,僧众人等都在十七孔桥头跪接。引进龙王庙内,只有太后和贴身的人能进入宝殿,宝殿以外跪倒了一大片。宝殿内香案上一左一右摆了两个大瓷瓶,瓶里也插了柳枝。 依然是铙钹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僧众念颂真言。苏萍心里暗笑:1894年的这次旱情已然载入史册,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我都知道。不论你怎么折腾,这旱情照样得再持续七天,就算你不折腾,到了第七天甘霖自降。但是我哪敢说破? 仪式结束,出得庙门只见太阳更加晃眼。一行人沿原路返回乐寿堂。路上德龄说:“苏jiejie,昨天我哥哥进宫来说河北、河南的这一茬小麦都干死了,灾民已经开始吃树皮了,再旱下去,灾民就该涌进城了,真糟心!” 苏萍悄声说:“别着急,再过七天就该下雨了。”德龄听了诧异地看着她。她立刻意识到自己失言了,只好低下头走路,但是已经晚了。她们的悄声谈话竟然被前边的太后听到了。太后拍了拍轿椅的扶手,轿夫会意立刻停住。整个队列也随之停下来,太后回头问:“你说什么?”直视苏萍。 “回太后,臣怕德龄太过忧心,随便说说,解劝她。” “没问你这些,你刚才说几天?” “回太后,臣说七天,是随便说说哄德龄的。” “你怎么不说明儿个、后儿个,怎么不说十天半拉月?” “回太后,臣确实是无心之言。” 太后知道她若不肯说,问也没用。这事要搁到别人,撂翻了打几十板子就能问出端倪来,唯独对苏萍这号人需得讲究用人之道,我总得施恩于她,让她感恩戴德心甘情愿为我效力才是。至于所言七天是不是认真说的,何必非得问她呢?不就七天吗,七天后见分晓吧。想至此挥挥手,銮驾继续前行,只是,方才这一问一答所有人都听见了,包括宁亲王。 四天后光绪皇帝带着后妃进园子给太后请安。那些虚套子演绎完了,光绪说:“儿臣还有一事要请皇爸爸的示下。” 太后说:“你说。” “鉴于近来国事纷繁,儿臣想要组建咨政内阁。” “不是有军机处吗?这班能臣还不够你用的?” “皇爸爸说的是,儿臣是想,兼听则明。军机大臣毕竟人数有限,且多已老迈,于当下政事、军事知之不详。如若组建咨政内阁,则人数不定、人员也不固定,随时、随事或有增减,不拘官职,社会贤达亦可纳入。” 太后暗忖:头几天他刚见过苏萍,见她才思敏捷、见解独到,一定想把这丫头要过来,可又不敢跟我明着要,这才变着法儿的想出这么个注意。明摆着因人设事,当我看不出来呢?哼,跟老娘绕弯子、动心眼儿,你还嫩点儿。于是说:“皇帝所虑的也是,你就掂量着办吧。另外你再跟吏部议一议,设立御前参事一职授予苏萍,让她陪伴于我,不离左右。” “儿臣……遵旨!” 后来据清史记载,光绪帝的咨政内阁竟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也没组建起来。 〖註:古代习俗,若将草标插在某物上即表明此物出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