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一章 姐夫 (第1/1页)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二月立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万物生长,农家播种。 立春,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地方官员也上行下效,举行祭祀。 而乡间就简单得多,贴春牛图,即红纸上印有牵牛耕作的图案,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 像田家、苏家这类家中有牛的。在立春这日,把泥土做的土牛放在东郊,旁边放携带农具鞭牛的假人为耕夫,然后向其祭拜之后,把土牛的土块带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进牛的繁殖,是为三赶春牛。 立春后,各地学堂也陆续开学,田良和虎子要动身去郡城了。 这是虎子第一回一个人离家,吴氏好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虽说路上有田良一起,到郡城铺子又有云朵照顾,可她还是牵肠挂肚。于是让吴三儿一路跟着,到铺子把一切都安排妥当。 吴三儿跟去也好,可以把这三月铺子的盈利带回来,苏木手上已没有多少银钱。 过段时间茶树嫁接,要请人吃饭送礼,吴氏肚子也五个月了,得提前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也打听打听苏三爷一家什么近况,总觉着这家子要惹事,提早提防得好。 到初八,灵姐儿出嫁。 虽还有些冷,却阳光明媚。 酒席定在镇上酒楼,刘家租了好几辆马车,随迎亲队伍一同前往福保村,接一众亲朋好友上镇子吃酒席。 照理,吃席一家去两个大人带一个孩子。像苏、侯、田三家这样密切的关系,侯老幺特地嘱咐一大家子都去,酒楼位置都是安排好的。 自然,两家备礼也比别人丰厚得多。田家送了一整套的红木家具,早早就送去小两口家中,苏家则送了一整套的金饰。 天不亮,苏世泽夫妇去侯家帮忙,余吴大爷夫妇和姐妹俩在家等候。 吃罢早饭,院外听得叩门,是接亲的人。 一家四人穿戴一新,收拾妥当,开门出去。 苏木刚跨出院门,就笑了。 挂着大红花的马车旁,站了个着暗红袄子的少年,不就是她未来姐夫吗。 “姐,你瞧!”苏木回过头来,于苏叶道。 苏叶懵懂的看过去,见着不远处人儿,瞬间羞红了脸,忙垂下头。 苏木噗嗤一笑,大姐面子太薄,她还是少说话。 吴大爷夫妇先上了车,苏木随后跟上,苏叶落到后头。 她十分紧张,步子慢慢挪过去,头都垂到胸前,努力忽略那一道炙热的视线。 手扶车壁,小心踩上上车的杌子,想是太过紧张,踏上马车的脚没踩稳,身子不受控制的往后滑倒。 “哎呀!”她惊呼。 只觉右手被温暖的包裹,腰间大手稳稳的扶住她,耳畔人轻声道:“当心!” 苏叶觉得她快烧起来了,忙顺着那股力量,上了马车,毫不犹豫钻了进去。 手心骤然一空,刘子庆慢慢握紧,似乎还能感受那一丝柔软,他耳根也渐渐发烫,暗道:他的未婚妻,真是害羞。 马车跟上大部队,行得不快,偶碾上小石子,轻微的颠簸。带着车帘子晃动,靠窗而坐的苏叶便时不时瞧见刘子庆挺直的肩膀,以及他和车夫朗郎的交谈声。 心里,竟觉得很甜。 镇上唯一的大酒馆被刘家包下了,楼上楼下两层。 刘子丰穿着大红喜袍站在门口迎客,想来拜堂已经礼成。 马车在酒楼门前停下,一波一波的客人被迎了进去,而老苏家的人随苏木等人一同下了车。 苏大爷不在,丁氏也没来,只二房一家四口。穿红戴绿,很是喜庆。 没了老头子在,二房对大房的人不那么冷淡,主动打起招呼。只是眼神不住往旁站的刘子庆身上瞟,张氏更是毫无顾忌的打量,心想这是哪家少年。 刘子庆多在郡城,少有人认识也不奇怪。 自苏木将苏三爷夫妇赶出家门后,张氏再不敢招惹,于是乎走近苏叶问道:“大叶儿,旁那少年是哪家?” 苏叶好不容易平复下去的脸色又红了,苏木问都不用问,就知道张氏说了什么。 于是她挤开张氏,天真的问向刘子庆,“姐夫,我们坐哪处?” 贸然被人喊姐夫,刘子庆一愣,反应却也快,温和道:“我带你们进去。” 说着朝二房四人点点头,带一家子直接进了酒楼雅间。 张氏瞪大了眼,转头问向丈夫,“木丫头刚喊啥?” “姐夫!那定是苏叶的未婚夫!”苏丹脚一跺,接过话,凭什么姐妹俩都能落得好,而她跟田良哥就没这样的结果。 田良回来这一个多月,她没见上两回,话都没说上几句。刚进二月,又去郡城,到下回回村该是六月农忙了。 好在她见不着人,苏木那丫头也见不着! 进了雅间,里头是田大爷一家,两家席面安排在一处,大家伙儿进屋便热络的聊起来。 刘子庆将人送到,与众长辈打了招呼,也要忙活去了。 众人将将落座,楼下便响起响亮的鞭炮声,宴席开始了,小二陆续上菜,很是丰盛。 这场婚宴办得极有排场,也可见刘家家底的殷实。 在浓密的白雾中,漫山遍野的布谷鸟已经苏醒,整日“布谷”“布谷”叫个不停。 歇了一冬的田地,也要翻松播种,家家户户开始了新年的忙碌。 而苏家三十亩茶树也开始冒新牙,已到最佳的嫁接时间。 这两日一家子都在地里拆稻草,地里冒出杂草,这些都要除掉,以免影响茶树生长。 村里人都知道苏世泽买了三十亩地,种满了茶树,可秋冬来临,枯成干枝,大家伙儿并不看好。有那些银钱,买几亩良田种庄稼才是正经。 没两日,吴三儿从镇上回来了,此去有进七八日,只说铺子生意好,二人忙不过,他帮了几日忙。 除带回近四十两银子,苏三爷又重回典吏官位的消息之外,还带了杜雪瑶的一封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