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举贤不避亲 (第1/1页)
丞相府,书房,高明顺给他老子上了一杯茶,“父亲,段延贵那边,该如何处置?” 高泰明想了一下,“当是到了建昌(西昌)吧,” “是,按行程,段延贵今日应当到了建昌,”高明顺回道。 “他这一路上,并无耽搁,看来,是直奔建昌而去,”高泰明说,“明顺,你以为,他所为何事?” 一开始,他们都以为段延贵此行,是为了打探虚实,并伺机掺沙子,这样的事,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基本cao作。 段家往高家掌控的地方掺沙子,高家也变着法的往段家掌控的地方掺沙子,高家滇东、滇西的两支,也彼此掺沙子…… 但看段延贵这急匆匆的,一路少有停留的样子,肩负的真不像是这样的任务。 别说掺沙子,他连会川(今会理)都没好好看过。 “应该也不会是接触宋朝官方,”高明顺道,“若真是想接触宋朝官方,段延贵不应这么大张旗鼓,” 高泰明点头,是啊,为的应该也不是这事。 首先,因为自己持反对意见,段正淳目前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即便是要做,那也应该是悄悄的,不应该是现在这样,摆明了车马。 “何况,儿子觉得,即便他们的目的,是联络宋朝朝廷,也一定不会如愿,”高明顺补充道。 高泰明点了点头。 这么些年来,他们当然对身边的这庞然大物,宋朝,也有相当的了解。 没办法,世宗保安年间(宋皇佑年间),宋朝狄武襄公率军平侬智高之乱时,麾下宋军自两江口挥师直入国境(据说,当年狄青麾下先锋杨文广,率军由广西深入到云南文山一带),所带来的震撼,这么些年过去,依然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原来在北方屡遭败绩的宋朝,并不是没有精兵强将。 好笑的是,狄武襄公那样的英雄人物,最后却也免不了被宋朝的文臣算计,最后落了个郁郁而终。 可见宋朝的那些文臣,也并不全是草包,在对待大理国请封一事上,也是如此。 若有使者去,他们总会热情接待,但请封,却从来没有成功过。 各种原因,高泰明和高明顺都很清楚。 宋朝的那些文臣,虽然一个个的怕是连剑都提不动,偶尔朝中出了个名将,他们便一个个的连睡也睡不安稳,但在有些事上的执念,却又不比武将差。 这么些年过去,燕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中,北部诸多国土,也一再被辽、西夏等侵占,但他们依然没忘了,在汉唐时,大理国和交趾,只是中央王朝的一个郡。 哪怕当年宋太祖在大渡河畔轻挥玉斧,诏宋朝和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这么些年过去,还是有不少人,依然在做着有朝一日,时机成熟,便恢复汉唐版图的美梦。 所以他们为什么一直以来不同意大理国的请封? 因为一旦宋朝官方同意对大理国进行封赏,就是从法理上,把大理国的地位明确了下来,从法理上,承认大理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是中原王朝的一个边郡。 这样万一将来想收复大理,就一定会让藩属国个个离心,而没有明确的封赏,就没有这样的麻烦(后来宋徽宗时,已经登基的段誉一请封,徽宗皇帝马上同意,拜段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可见这娃真不是个争气的,把祖辈的那些雄心,哪怕只是嘴上的、梦里的,也都丢了个干净)。 所以高泰明父子都清楚,段正淳想请封,那结果,也肯定不会有任何结果。 他们之所以这么笃定,除了他们对宋朝意图的了解,还因为,当年高升泰一登基,便也打过这样的算盘,结果却只得来了几句说了跟没说一样的话。 高泰明跟着又笑了笑,“手里东西太少的时候,没准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这话说得很是霸气,怕是一向气度恢宏的段正淳若是听到,多半也会拍案而起,不带这么小看人,把我老段不当皇帝的。 所以这样的话,高泰明也只是偶尔会在这个自己最喜欢的儿子面前说说。 “皇上,应该现在还没到那样的地步,”高明顺道。 “也不好肯定,”高泰明道:“我们的改制……” 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的改制,可以说是彻底的打消段家将来有一天,实力会超越高家的绝户计,在这样的态势下,段正淳就是做出这样的事,也不是不能理解。 “重点是改制,”高泰明到:“段延贵那边,就由他去吧,让他们不要在他身上花太多的心思,放一些人跟着就行,” “明顺你也一样,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改制一事上。” “儿子谨记,”高明顺站起来答道。 “东都那边,”高泰明刚起了个头,就听到外面通传,“劝爽(类吏部)高爽长到,” 高泰运大步走进来,“相国公,明顺,”他快言快语的道,“那个段延贵,还在会川都督盘桓,我以为,怕是不好这么放任。” 高明顺看了他一眼,“不知伯父以为该如何做好?” 高泰运径直在高泰明旁坐下,“他们这一次,也算是提醒了我,会川,可是和宋交通往来的要地,” “无论段延贵,无论皇上那边有什么打算,我以为,我们应当为会川派去更得力的主官,” 高明顺看了他老子一眼,又问道:“调整会川都督的主官,不知二叔可有合适人选,” “首先,他得是我们的心腹子弟;其次,我以为,一次性的调整,并不是太妥当,不如先调整一地,如离宋朝黎州(今汉源县)最近的建昌府演习,” 他转向高泰明:“泰明,你上次说的对,这次改制,我们需要东都祥明(高家掌控滇东的那一系)的支持,所以他们的一些要求,我看,应下来却也无妨,哪怕是他们要腾冲的封地。” 高泰明大概猜的出自己的这位二哥要说些什么,他主动提了这事,又主动表态放弃腾冲,那不言而喻,他对建场演习的这个位子,势在必得呗。 果然,高泰运道:“建昌府演习,我就举贤不避亲啊,相国公,明顺,你们以为,运隆——他大儿子,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