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林有幽香衬暖阳㈣ (第1/2页)
今天该给先生交课业了,大先生上回讲课,让杨九好好练习《鹬蚌相争》的曲目。今儿正好第五日,杨九早早就抱着琴在大先生的书房外面侯着了。 原本第三日就该来了,但又正好是大先生的寿诞,壑府上下忙的不可开交;昨天又赶上先生得去书院教习,就剩到今天了。 大少爷郭齐麟也来了,正好进院子,看杨九在廊下侯着,走近喊了她一声。 杨九对他一笑,问:“今儿不去书院吗。” “来拿东西。”大林手一背,有些稚气但看着倒是越来越有大先生的风范了,也没有大少爷的架子,“给师父送去。” 大少爷拜在德云书院副院士于先生的门下,是于先生的亲传大弟子。 于先生和大先生是几十年的好友,两人十几岁就认识,一块乘风破浪历经沧桑,创办了德云书院。孩子们私底下亲昵,都管于先生叫“大爷”。 杨九点点头,说着:“替我也给大爷问个好!” 大林没有像平日里和师兄妹们说笑的样子,只是象征性的笑笑。有些出神,也不知道藏着什么事。 这大少爷可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人,有什么学术上的问题,作为大先生的长子,于先生的长徒,他压根没什么好担忧的。别的事,师兄弟之间说一说也就没什么要紧了,突然这副样子,杨九有些奇怪。 “怎么了?什么事儿这是?” 原本不想说,但是杨九一问,大林又觉得问问杨九也不错,开口:“小九…你…知不知道阿陶最近怎么了?” 阿陶就是大先生认的义子,姓陶名阳,字云圣,当年赫赫有名的京剧神童。 陶阳和二爷是当年大先生身边最早的两个孩子,都是天赋极高聪明绝顶的徒弟。一文一乐,德云双英;二爷嗓子确实好,《太平歌词》能相匹敌的也了无几人,但若说到京剧唱功,二爷也得乖乖的给陶阳竖个拇指。 杨九也觉得奇怪,陶阳的性格一向好,不争不抢,不吵不闹,能怎么?问:“陶师兄怎么了?” “嗨!”大林皱眉一甩头,被杨九说的一声气短,说:“我问你,你问我啊?!” 杨九有些尴尬,吐了吐舌头,说:“挺好的啊,他能有什么事。昨天我还看他来找师父请教呢!” 这不废话嘛。 阿陶来了,咱大少爷能不知道? “我知道!”大林有些烦闷,皱着眉头懵圈嘀咕:“昨天也不知道抽了什么风,就不搭理我。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说着说着,眼睛一闪,有个念头一闪;大林低声问:“你说他是不是让我爹给骂了?” 杨九眼一白,谁像你似得…被师父一骂就紧张兮兮的!再说了,陶阳那种智力,怎么可能会被骂。 “想多了吧你。”杨九叨念着:“昨天我在院子外看见他,脸色好的很!怎么都不像挨骂的人。” “那是怎么了…”大少爷自个儿嚼着舌根,一副非要弄清楚,要不就醒不过来的样子…… 杨九也不知道原因,倚靠着廊柱,嘀咕道:“保不齐是外边的事呢~昨天闲聊,我和他说起你看姑娘的事,他挺好的呀!” “嗯。”大少爷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随即发现不对,提高了声量喊道:“什么?!你和阿陶瞎说什么呀!” 杨九被他突然提高声量,吓的一愣… 大少爷似乎一下就明白过来,指着她,气得手发抖!一字一顿凶着傻杨九:“你…你你你,我什么时候看姑娘去了!” “说笑而已。”不明白他这么激动做什么,杨九有些怔愣道:“师父寿诞,你拉着二爷去后院看姑娘们的呀。” 大林这才想起来,那天他为了刺激自家老舅进院去见母亲,随口这么一说。 谁曾想被杨九拿去当笑话说给陶阳听了! “好你个杨小九!”少爷气得咬牙切齿,指着她骂:“嘴上一点把门的都没有!你…” 还没接着说了,看杨九突然神色一正,规规矩矩地向他身后方行了个礼,喊道:“师父好。” 少爷一怂,闭上嘴打住涌出喉咙口的话,转身乖巧的叫声:“爹。” 大先生有些疑惑,老远就看着两孩子在吵吵了,怎么了这是,问:“你俩这是怎么了?” “没…没有。”少爷有些吞吐,这可不能说呀!让自己父亲听见了“拉老舅老姑娘”的话,这又得是一顿罚。 也不是大先生不开明,只是在孩子们面前,总是端着点。 少爷低声道:“师父交代说来您这拿个东西,带去书院。” “进来吧。”大先生也不打算再问,孩子们都这样他也不管那些小心思,开了口就领着他们进书房。 少爷这会恨不得早早拿了东西,赶快去书院找阿陶解释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