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五十二章 脱胎漆器(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二章 脱胎漆器(1) (第2/2页)

安”来赞扬沈绍安的脱胎漆器。

    乾隆年间,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菊瓣脱胎朱漆盖碗更是让他名声大振。菊瓣脱胎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l毫米。

    乾隆皇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哀露掇其英。”据介绍,如今这件漆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立下家规四传四不传王勇坚说,脱胎漆器问世后,初时,只售出一些朱漆筷子、漆碗、漆盘、漆碟和神主之类的实用器具。

    随着销路看好,登门求购者日多,沈绍安又在漆器的使用上大胆创新,把产品分为实用和观赏两大类,属实用的有:瓶、盆、盘、茶箱、烟箱、首饰箱等;属艺术品的有:人物、围屏、挂框、挂盘、挂联、插屏等,两大类共有品种300多个,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外,还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

    在色泽上,沈绍安将传统的只有红与黑两种颜色的漆料,再加以巧妙的调配,增加了黄、绿、蓝、褐诸颜色,有的还使用银箔,贴金等技法,使漆器光彩夺目,鲜艳美观,很受上流社会的欢迎。

    许多富裕人家,甚至远道客商,不惜高价,重金上门求货。沈绍安一举成名后,为了独端这个“金饭碗”,他为子孙后代立下了制作诀窍决不外传的家规,即:“传内不传外,传长不传次,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的“四传四不传”。

    他后来也经常手执钓竿、身穿棕衣,逍遥地去湖边钓鱼,以自娱安度晚年,到了道光十五年,这位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与世长辞,享年68岁。

    清末沈家漆器步入黄金时代清朝道光年间,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脱胎漆器外销量也日益增加。

    沈家第二代单传沈初朱,除改进产品,迎合欧美人士爱好外,没有什么大变化。此时的福州脱胎漆器并没有大的创新,沈家也恪守着传“四传四不传”的家规。

    不过,到了沈家第三代,家规被打破了。沈绍安第三代沈作霖养了六个儿子,庶出的不传,嫡出的就难办了,只好叫他们兄弟遵守誓言,不设分号。

    除全面传授长子沈允中外,也传授次子沈允济、四子沈允华,一人一技,各有专长。起先三兄弟尚能通力合作,可是到了第五代就闹翻了,兄弟们相继添记开张,各立门户,为竞争业务,各自罗置名工巧匠,分任泥塑、木坯、锯花、雕刻、漆画等专项工序。

    集众人之长,倒使沈绍安的漆器有了飞跃发展。清光绪年间,闽浙总督许应骙用重金购买了一批由沈正镐和沈正恂创作的精美的漆器进贡朝廷。

    慈禧太后见了大悦,立即赐予他们兄弟俩四品商勋、五品顶戴。当时,沈家的漆器步入了“黄金时代”。1898年,沈正镐创作的《莲花盒》、《茶叶箱》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获金牌奖;1911年沈正恂创作的《荷叶瓶》、《大梅瓶》等在美国、意大利获得金牌最优奖和一等奖。

    沈绍安漆器于1914年参加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1924年参加英国伦敦博览会,以后又多次参加各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频频获奖,使福州的脱胎漆器成为国际市场上珍贵的商品。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

    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