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 风声鹤唳 (第2/2页)
真的吗?” “那还能有假?” “啊?完了,完了,我的天呐!这下大势已去矣!” “胡说八道,胡虏攻打扬州、高邮不假,可扬州、高邮仍在我朝手中,就如楚州一般,岳飞、花荣率军奋战,大败胡虏呢。” “此又有何用啊?襄阳丢了,金军正顺江东进,我看建康也是难保啊。” “哎哟,我等还是走了算了。” “慌什么?你能走哪里去?太后、陛下、相国等人还未走呢,相国正排兵布阵呢,定能击退胡虏!” “呸,现在你还说他?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还不是从应天府逃到了江南?此时又丧师失地的,你还等他们?黄花菜都凉了,我敢保证,要不了多久,他们又会不顾我等,弃城而逃啊!” “对,对,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晚了可来不及了,胡虏可是残暴的狠呐。” “............” 此时此刻,建康府之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等等均是在谈论宋金战事。 这段日子以来,金军接连大胜,宋军接连丧师失地,战局极为不利,因此众人是极为担忧、惶恐不安的,并且对宋朝廷,对大宋宰相李三坚是极度的不信任。 “快走!”一名朝廷官员骑在马上,听了会众人议论后,便策马与几个随从向宋行宫赶去。 此名官员居然还有马骑,如此不禁令路人侧目。 这段日子以来,战马几乎都被朝廷征调得一干二 净了,不但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等无马可用,就连朝廷官员也几乎无马可骑,只能乘轿或步行了。 官员四十余岁,尘土被面,风尘仆仆的,是自远方而来,前来建康府面圣。而面圣需先拜见大宋宰相李三坚,此为众所周知之事,因而官员问明道路,就向太初宫政事堂赶去。 “师相正在议事,请王大使稍后。”官员赶到大宋宰相政事堂,验明身份后,一名年轻官吏对他说道。 于是官员只好候在了政事堂之外。 官员姓王名伦,字正道,为宋名门世家三槐王氏之后。 王伦虽为名门世家之后,但年少之时,放浪不羁,喜任侠、豪侠之事,浮城里闾而志慕不凡,也就是整日里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心高气昂而自命不凡的。年过四十,却一事无成。 而王伦的转机就出现在靖康年间,开封府失守,宋帝赵桓御宣德门,众人皆喧呼、吵闹不已,王伦趁机请命弹压,赵桓当然大喜,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王伦又趁机毛遂自荐,赵桓便除王伦为兵部侍郎。 王伦弹压开封府军民之后,却被宰相何栗以小人无功等理由弃用。 靖康二年,王伦投奔康王赵构,赵构便命其为大金通问使,出使金求和,随后王伦被羁在金地,直至建武三年才回到了宋地。 “郎君为李相国门人?”王伦闻言有些讨好的问向年轻官吏道:“果然气度不凡也,就是不知郎君贵姓名?” 三槐王氏最杰出的强权人物便是宋太祖、太宗朝,真宗朝的三朝元老,宰相王旦,谓之“全德元老”,死后获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 王旦之后,三槐王氏就再无强权人物出现,家道日渐衰落。王伦还指望着能够通过自己,能够重振家业,光宗耀祖呢。 王伦出使金之时,大宋之主基本上是康王赵构,可好不容易回到宋地,大宋却变了天,太子赵谌登基继位,李三坚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大宋宰相,实为大宋之主。因此王伦对于李三坚的弟子,是面呈谄媚之色。 “王大使谬赞,免贵,在下姓丁名伟元。”丁伟元闻言微微一笑后答道。 随后王伦便安静的等候在了政事堂之外,等待相国议事完毕。 良久良久之后,政事堂之中终于有了动静,两员虎背熊腰的虎将大踏步的走出了政事堂,看了王伦一眼后,便翻身上马而去。 随后大宋宰相李三坚与尚书左丞李纲便走出了政事堂,李纲在前,李三坚在后,两人之间似乎发生了激烈争执,均是面红耳赤的,一副气鼓鼓的模样。 “弱,弱什么弱?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你居然还在弱?”李纲气愤的对李三坚吼道。 “吼什么吼?小心隔墙有耳,急脾气又犯了吗?”李三坚瞪着李纲说道:“焦急又有何用?回去用冷水好好洗回头,不过洗过之后,该干嘛就干嘛去,误了大事,我可饶不了你。” “哼!”李纲怒哼一声,便拂袖而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