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北岳使团(十七):尾声 (第1/2页)
【2020.5.21修改】 在武王领着定北军。 围困住北岳都城后的第三日。 这座城中。 便有几位官员,来找武王他们议和了。 听到了这个汇报后的武王。 也命人,去通知他们一声。 让他们,再耐心的等待几日。 等武王请示过宁夏皇上的意思后。 再决定,是否要与他们议和。 得到了这个回复的北岳官员们。 都只好悻悻离开了。 虽然。 对于这个答复。 他们,都并不是非常的满意。 但眼下。 就算有再多的不满。 他们,也都只能选择默默接受。 谁叫,挑起这场战争的人,是他们呢! 在武王这一边。 他,也立马就派出了几名传令兵。 快马加鞭的赶回了临天城。 去向宁夏皇上,报告这件事情。 当然,更重要的目的。 便是,去征求宁夏皇上的意见。 几日后。 这几名传令兵,顺利回到了临天城。 他们,也直接进到了御书房内。 并得到了皇上的亲自接见。 “你们是说,北岳那边,想要与我们议和?” “是的。” “眼下,武王殿下还并未同意他们。” “而是,先派了末将等,来向皇上报告此事,并请皇上定夺。” “许公公。” “老奴在。” “你现在,马上去把宋大人,请过来。” “是,老奴遵旨。” 三炷香后。 礼部尚书宋大人,便来到了御书房中。 “皇上,您唤微臣前来,所为何事呢?” “北岳那边,想要与我们议和。” “朕现在决定,将相关的谈判事宜,交由你全权处理。” “宋大人,你马上回去收拾一下。” “然后就跟着他们,去北岳前线吧。” “还有,宋大人。” “朕这次,是想吞并北岳的。” “所以,谈判的尺度,你自行把握吧。” “是,微臣遵旨。” 次日清晨。 这几位传令兵,便带着宋大人,出发了。 由于宋大人,并不能适应去昼夜赶路。 因而。 他们这一路上,也是走走停停。 自然而然的,他们的速度,也慢了不少。 走了足足有半个多月后。 他们。 才回到了北岳都城外围的。 那一道环形防线中。 随即,这位宋大人,也顾不上去休息。 便急忙去到了武王所在的营帐中。 “微臣,礼部尚书,见过武王殿下。” “不必多礼,你起来吧。” “宋大人。” “皇上他这一次,是想要吞并北岳的。” “所以,这一次的谈判……” “微臣明白,微臣明白。” “在微臣出发前,皇上已经交代过微臣了。” “好,那你先去准备一下。” “明日,你就去和他们谈判吧。” “是,武王殿下。” “来人,带宋大人去他的住处。” “是,武王殿下。” “宋大人,请。” 第二天上午。 天空晴朗,万里无云。 宁夏和北岳的这一次谈判。 在北岳都城外的一片平原上。 正式开始了。 牢记着宁夏皇上指示的宋大人。 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 令北岳的所有谈判官员,都难以接受的条件。 在他,提出了这个条件后。 整个谈判形势和氛围。 便开始朝着他心中所预想的方向,发展了。 数个时辰后。 面对着他的,这种丝毫都不肯让步的态度。 两国的第一次议和谈判,也弄得不欢而散。 回到军营,稍作休整后。 他便去向武王。 汇报这次谈判的,一些具体情况了。 “非常好,宋大人,你做的很不错。” “武王殿下,下一步,微臣该怎么做?” “继续去和他们谈判。” “当然,你也可以再适当的增加一些条件。” “总之,向他们提出的条件。” “一定要让他们,越难以接受越好。” “是,武王殿下。微臣明白了。” 与此同时。 在北岳皇宫内的御书房中。 这几位,被派去议和谈判的官员们。 都已经回到了这里。 “诸位爱卿,谈判的如何了?” “宁夏的野心,真真是奇大无比。” 面对着北岳皇上的这句询问。 其中的一位官员,忍不住怒声道。 “他们居然想让我北岳。” “割让一大半的国土给他们。” “而且。” “他们甚至还要我们。” “向他们赔偿数十万两的白银!” “那照这么看。” “爱卿们,是……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 “是的,皇上。” “他们宁夏提出的要求,真的是太过分了。” “所以……” “罢了。” “下一次,朕亲自去和他们谈判好了。” “皇上!这万万不可!” 闻此。 在场的所有北岳官员,齐齐惊呼道。 “也罢。” “黄公公,你去把《天玄典籍》,取出来吧。” 一盏茶后。 黄公公,便拿着一本。 已经泛黄了的破损书籍,折返了回来。 而后。 在北岳皇上的示意下。 他,又把这一本书籍。 交给了其中的一位,负责谈判的北岳官员。 “皇上,这……这可是我北岳的镇国之宝啊。” “皇上,你真的打算。” “要把它,拱手让给宁夏的那帮家伙吗?” “朕要是不这么做的话。” “又如何让宁夏那边,知道我们的诚意?” “朕,又如何保得住朕的国民们?” “可是,皇上……” 这一位,用双手捧着《天玄典籍》的北岳官员。 似乎,还想去说些别的什么。 可是。 他的话,还只说到了一半,却突然戛然而止。 “爱卿想说什么?” “爱卿,你不必顾虑,直说便是。” “皇上,现在都城内的百姓们。” “都已经知道,是我北岳,率先挑起了与宁夏的战争。” “也将大部分的军队,都派去了宁夏作战。” “所以,这些日子以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