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一章 脑子有病 (第1/2页)
收购大战如火如荼,战况已经到了纵深阶段。 全南港大凡对资本市场有点认识,或者本身就是资本市场中的一员,无不密切关注这场收购大战。 当然也少不了品头论足,时不时与朋友、熟人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形势差不多已经明朗。 作为主动攻击一方,英资财团占据了先发制人的优势,同时还兼备资金雄厚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他们把北美高盛财团拉进战团,形成强大的阵营。 反观亨通地产财团一方,亨通置业公司即将被抢走才奋起反击,丧失了先机。 他们是新生力量,还是比较稚嫩。 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收购大战,资金消耗比较严重。 或许,英资财团恰恰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从目前双方举牌情况分析,优劣立判。 到目前为止,亨通地产财团持有汇银控股、台古集团各百分之十五的份额,仅为控股一方一半多一点份额。 反观汇银控股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百分之二十九股份,台古集团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百分之二十八股份。 从收购战进程来看,这只股票基本没戏。 即便现在加码举牌数量,也难在短时间无法超越英资财团一方持股比例。 再看英资财团一方,今日所持亨通置业股份恰好追平亨通地产财团所持份额。 按照他们举牌的进度,不出意外明天将夺取控制权。 可以断言,即便亨通地产财团果断采取措施来挽救败局,也有些来不及了。 对于亨通地产财团这种saocao作,南港不少人在吐槽,亨通地产财团不去增持亨通置业公司股票,反而做这样的无用功,脑子秀逗了。 不说台古集团,想追平汇银控股也要差百分之十四的份额,三家公司举牌,那也要用三天时间,这还是假设对手没有反击的情况下。 明摆着的事情,怎么就看不见呢? 撇开南港那些吃瓜群众的瞎cao心。 在所有人的瞩目下,尽管亨通置业股票价格很高了,但这挡不住投资者入市买入的积极性。 到了尾市放量了,亨通置业现在的股价都八十元了,已经进入上一次行情套牢重灾区,不出意外有套牢盘在出局。 上一波行情中,那些不幸被套牢的投资者被套怕了。 这么高的价位,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一天解套。 他们的忧虑,或许别人没有体验,不知道个中滋味。 他们害怕什么? 行情不是在继续深入嘛。 呵呵,上一次不也这样嘛。 还有当初的英伦投资控股,行情说变就变。 都在指望突破一百元呐,谁知道说变脸就变脸,连给你思考的机会都没有。 价位涨高了,危险性也在增大,根本就没有人知道行情的终点在什么位置。 所以说,不要把期望值定的太高,那样很危险。 八十元价位往上,就是个危险区域。 越往上越危险,历史套牢盘随时可以涌出。 所以,相对保守的人会选择提前卖出。 这些解套了的投资者,有些是略有盈利,有些甚至刚刚持平。 别人卖不卖我不管,先落袋为安最安全。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能说他们的决定不正确。 真若是变盘,那时候想卖出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变盘时刻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卖股票,凭什么就你能成交? 所以打提前量卖出股票也不失为明智选择。 是不是真的明智,也要被事实证明才行。 有多少投资者在牛市刚刚起步时变现出局,事实证明那只是泰山脚下的小山岗而已,错失了大好赚钱机会。 有套牢盘出局,为英资财团吸筹提供了方便,明天还要举牌嘛。 对英资财团来说,亨通置业公司唾手可及,没有什么悬念,至于汇银控股、台古集团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拿下亨通置业公司之后,大概率讲,亨通地产财团也就死心了。 沈度不知道沈弼的信心从哪里来,也无需cao心,他正在听取乔依娜汇报公司情况。 “老板,咱们的产品定价太低,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全部脱销,生产基地加班加点都赶不上趟。我建议稍稍提点价格,这么大的利润全都白白丢掉,实在可惜。” 为了对付爱立信,沈度制定了低价倾销战略,国内市场几乎不赚钱,国外产品价格翻倍。 即便是翻倍,价格也要比爱立信低得多。 低价战略确实让爱立信产品严重滞销,爱立信内部也研究过,即便降价销售似乎也不解决问题。 仿照北方制造集团产品在国外的价格,爱立信产品还是赔钱。 究其原因还在于爱立信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北方制造集团有着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 爱立信一方坚信,北方制造集团这种低价战略不可持续。 既然自己一方受成本制约,降价空间不大,那么,不如坐等北方制造集团玩虚脱。 北方制造集团所生产的电脑自带视窗94系统,沈度所制定的价格,仿照了他当年组装电脑价格,定价在两千到三千元不等。 品牌机啊,你丫的卖这种价格,岂不是寸早不生吗? 也就是说,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商可以赚钱,而后的生产商、中间商统统没有利润可赚。 至于什么联想、华硕统统没有生存空间。 沈度不想在国内赚大钱,但也不会亏本,微利而已。 联想等其他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恐怕就受不了了,资金投入进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赚回来本钱? 一不小心全打水漂了。 至于国外产品,更是没有立足之地。 总体上沈度还是赚钱,从南港卖到全世界的产品,统统在内陆价格基础上翻番。 而且总的策略是国内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产品销售到国外。 这个时期国内百姓钱不多,没必要推出太多的产品。 市场慢慢培育,生产线还在继续扩大,一切都不是问题。 卖到国外的电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