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示范基地 (第1/2页)
第二天,傅松找了一部车,打算开车出去转转。 农场车队的车大部分都被巡察组开走了,只剩下一辆老掉牙的北京切诺基和几辆皮卡,也没得挑。 黄三角农场面积30万亩,除了场部小镇外,剩下的地方基本都是农田、鱼塘、牧场、蔬菜基地,地广人稀,一些地方路不好走,所以农场的车要么是吉普车,要么是皮卡,不在乎好不好看,关键是实用和耐cao。 他和王永宏开着一辆切诺基,带上一份农场的最新地图,在农场里转起来。 9月份,正是秋收的季节,车外道路两旁一片繁忙的景象。 农场的秋收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和棉花,由于缺少大型全自动化联合收割机械,大部分工作只能通过小型半自动化机械进行,田间地头到处是手扶拖拉机、手扶收割机以及无数忙碌的临时工。 水稻割倒后需要人工困扎,然后人工装上拖拉机,拖拉机再将一车车困扎好的水稻运往附近的脱粒机。 玉米摘穗机摘完穗后,还需要人工检查一遍有没有漏网之鱼,然后才轮到收割机上场。 几万亩的水稻和十几万亩的玉米,要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抢收完,对于缺乏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农场而言,显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看似热火朝天,很壮观,但傅松却心情颇为沉重。 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也很高。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收购东德前进农机厂的决心,贵点是贵了点,但考虑到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他对这个行业还是很有信心的。 再往前是面积长过人肩膀的棉花地,棉花大片大片地绽放。 在今年黄河断流、全省干旱、棉花减产的大背景下,这里的棉花能长成这般模样,着实难得。 这主要得益于农场内部完善的水利系统。 早在农场规划建设之初,就把水利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和重点项目来抓,至少三分之二的资金都砸在了这上面。 投资最大的项目是两座中型平原水库,总投资额4000万人民币,水库库容2500万立方米。 这两座中型水库,加上自然河流引水,再配合良好的渠道防渗措施、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全能满足农场灌溉需求。 有付出,就有收获,而且收获和付出往往成正比。 所以,当省内无数的面纺织企业因为原材料短缺,而减产甚至停工时,远景集团旗下的纺织企业却丝毫不为之所动。 因为农场就是信心来源和底气! 转了大半天,中午也没休息,最后来到了生态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这座示范基地由远景集团和农科院合作共建,面积不大,只有一万亩,主要功能涵盖农作物育种、高产高效栽培、土壤肥料研究。 跟之前去过的热火朝天的农场不一样,基地里静悄悄的,很难见到几个大活人。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赶紧停下车拦住他。 小伙子摘下草帽一边扇风一边问:“你们从场部过来的?” 傅松纳闷道:“你怎么知道的?” 小伙子指着切诺基道:“方圆几十公里,就农场有这种车,好认!” 傅松恍然大悟,笑道:“你们这边的负责人呢?” 小伙子问:“你们找我老师啥事儿?” 傅松一时没反应过来:“你老师?” 小伙子道:“就是孙洪良研究员,我是她的硕士研究生。” “哦哦哦。”傅松对孙洪良并不陌生,上次来的时候跟她打过交道,是个很直爽的小老太太,“孙研究员一直在这边?” 小伙子道:“从暑假开始就过来了,一直呆到现在,这几个月正好是基地研究工作最忙的时候。“ 傅松问:“你这是上哪去?“ 小伙子拍拍自行车后座上的麻袋,解释道:“我刚去地里采了些籽粒苋的样本,得赶紧送到实验室做蛋白质含量分析。对了,我老师就在实验室,你们要找她就跟我走。” 傅松道:“上车一起过去吧。“ 小伙子道:“没多远了,看到前面那座小房子了吗?过了那座小房子往右拐,然后沿着路一直走就到了。” 傅松道:“行,那回头见。” 小伙子没说错,目的地确实很近。 实验室是一栋三层的楼房,傅松随便找了个学生打听一下,得知孙洪良研究员正在二楼的理化分析实验室。 傅松知道实验室的规矩,所以到了实验室门口,只敢趴在窗户玻璃上探头往里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