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三章 徐堂义遭冷遇 (第2/2页)
海卫、大嵩卫、鳌山卫、灵山卫、安东卫,都属于山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安东卫在最南边,属于北斗的勺柄之地,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其他六卫兵力最多的只有三个所,而安东卫却下辖前后左右中五个所,兵力达六千多人。 安东卫设置以后,卫城内除了兵丁、官员及其官员家属外,再无其他居民。但卫城的领地却囊括周围十几里方圆。包括现在岚山头街道和安东卫街道,城内人口过万。除了卫城周边的领地外,还有朝廷拔给的屯田一千六百多顷,其中有一千三百多顷是在诸城县境内。耕种这些屯田的人员平时是农民,战时是士兵。等第一代士兵娶妻生子后,够年龄的壮丁继续去当兵,其他人继续耕种土地。这就是明朝的卫所兵。 但大明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这些平时耕种的士兵一代代传承,时间长了就成了真正的农民,再加上卫所官员的腐败、剥削和土地兼并,卫所士兵的逃亡加剧,卫所兵的战力直线下降。 安东卫的第一任指挥使是明朝有名的大将胡海,胡海因为战功卓著而在洪武十七年被封为东川侯,食禄两千五百担,儿子世袭卫指挥。到弘治年间,已传四代,现任的世袭指挥使名为胡瑾。 从何家镇一路向东,到安东卫城大约有一百六十里,这一路几乎全是崎岖难行的山路,行进这的速度不是很快,所以徐堂义一行到安东卫城时,已是下午时光。 到了城内,找了一家客 栈安顿好,并没有马上去见指挥使胡瑾。因为按当地的民俗,拜访长官是不能在下午的,否则视为不敬。 卫署衙一般是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各级官员办公的场所,指挥史很少到署衙去。一般的政务处理、官员接待都在府内。徐堂义在安东卫当差时他就知道这一规矩,所以徐堂义与徐得田、马五三人带着礼物就直接到了侯府拜见指挥使。 到了侯府门口,守门的卫兵见他们三人眼生,就直接拦了下来,傲慢地问:“站住!你们是干什么?” 马五赶紧上前说道:“这位是朝廷新任命的马亓山千户所的徐千户,今天特来拜见侯爷。” “马亓山千户所?你们可是隶属安东卫?”卫兵反问道。 “朝廷文刚到,我们千户所正是隶属安东卫。”马五答道。 “有名贴吗?” 徐堂义刚接到圣旨才三天,哪有时间去印名贴,于是马五答道:“今天未曾带。” “没有名贴,我怎么通报?”卫兵鄙夷地说。 徐堂义被这傲慢冷淡的卫兵激怒了,他上前说道:“你就告诉胡指挥使,就说十几年前在此当兵的徐堂义前来拜见!” 说完拿出兵部相关文给那卫兵,那卫兵总算还识几字,看到兵部文,觉得此事不假,便说了声“在这儿候着。”然后咣当一声关上大门回府禀报去了。 马五看着紧闭的大门对徐堂义说道:“徐队长,啊不,徐千户。都说相府门子七官,没想一个卫的指挥使的卫兵也这么大的谱。” 徐堂义笑道:“今天咱们能见到指挥使就不错了,这些小事就别和他们计较了。” 最终,徐堂义三人还是顺利进入侯府的客厅。 他们三人在客厅足足等了半个时辰,一个大约五十多岁的矮胖黑脸男人才走进客厅。虽说有十几年没有见过胡瑾,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等他在主座上坐稳,徐堂义不情愿的上前行礼道:“马亓山千户所徐堂义拜见指挥使大人。” 然后呈上礼单,旁边的一个管家模样的男人接过礼单,递给胡瑾。胡瑾扫了一眼,放在桌上。然后冷淡地说道:“兵部的行文前些天我就收到了,你们所的相应文按朝廷规定去署衙办理即可。不必专门来此。” “大人,马部堂来信说,我们所的土地和兵员由卫里调济。不知......” “朝廷设立新千户所,却没有划拨土地给我,我如何调济?现在到处都缺丁壮,兵员更没办法调济。” “大人,难不成我们所只有我一个光杆?”徐堂义急问道。 “这事你去找兵部吧,本侯没办法给你调济。要是兵部也没办法,你只能自己想办法了。”胡瑾冷淡的说道。 接着他又觉得这样做有些过了,又看在那份礼单的份上,就对徐堂义说:“看在你们所刚建立的份上,我拔给你一些军械吧。其他的只能你自己想法了。” 说完,胡瑾便端茶送客。 大明小人物 大明小人物 还在找"大明小人物"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易"很简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