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九章 古代陵墓 (第2/2页)
解释道。 渔网的最早发明时期,目前学界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发现。 据《易经》记述:“古者庖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为网罾,从佃从渔。” 又云“庖羲氏没、神农氏作”,伏羲氏在神农氏之前,那么他发明渔网的时代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以前。 虽然《易经》的记载不一定准确,青铜钥匙也可能不是部落人类的造物,但总比完全凭运气选的好一些。 三人接受了刘正的说法,决定先进斐利安人那座大陵墓。 斐利安人的大陵墓在沙丘的右边,外壁由三层结构组成,最外层是黄沙,中间是岩石和泥土混合,最里面是不同尺寸的石块,整体上是一个半圆形。 “这个结构,怎么有点像明清墓葬的‘宝城宝顶’。”刘正感觉有点眼熟。 当初盗墓小说风靡的时候,他也是手不释卷,从而对古代墓葬也产生了兴趣,看过一些相关的资料。 墓xue墓xue,顾名思义,一开始人们埋葬尸体的时候,就是挖个洞埋了,然后填平地面了事。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加上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加深,大约从殷末周初,墓xue上开始出现了封土坟头。 春秋战国以后,坟头封土越来越大,特别是帝王和贵族大臣陵墓的封土,发展变化明显。 到封建皇朝的结束为止,主要是经历了三种封土形式。 第一种是“方上”,做法就是在墓xue之上,用土层夯筑,使之成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的方形平顶,好像方锥体截去了顶部,所以叫“方上”。 现实中的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坟头,就是典型的方上,汉代帝王陵墓的坟头也多采用此形式。 第二种是“以山为邻”,做法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唐代帝王陵多采用这种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嵕山为陵,凿山建造的。 第三种是“宝城宝顶”,做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添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种城墙称之为“宝城”,高出的圆形坟头,称之为“宝顶”。 明清两代的皇帝和后妃的陵墓,皆采用了这种形式。 而斐利安人这座大陵墓的坟头,就与“宝城宝顶”的形式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斐利安陵墓是里面垒石块,外面添土。 这种极为相似的坟头结构意味着,斐利安陵墓的下方大概率有个大地宫。 走到陵墓入口前,刘正让其他人走开,和狼之心一起搬开了堵住入口的石头。 他们两个都是练过呼吸法,又强化过身体的,一口气憋个两三分钟不在话下。 屏住呼吸,刘正伸手感受了一下,有气流从墓xue里向外吹拂。 有些小说里说,盗墓贼在进入墓室之后,都会习惯性的在墓室的东南角点一只蜡烛,然后才会打开棺木翻找财物。 如果在翻找的过程中,蜡烛忽然熄灭,这种现象就叫做是“鬼吹灯”。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盗墓贼就必须将获得宝物,全部原封不动的放回去,然后头也不回的原路逃走。 说的玄乎其玄,其实就是因为蜡烛如果熄灭,就代表着空气中的氧气过于稀薄。 如果盗墓贼还执着于寻找财物,就很容易陷入缺氧状态,导致眼花和四肢无力。 眼花和四肢无力又会让撤退的时间变长,从而进一步加重缺氧的症状,直到窒息死亡。 而墓室内有风往外吹,说明陵墓的密封性一般,至少有基本的空气流动,这对于探墓是非常有利的。 毕竟这个年代可没有防毒面具,更没有氧气瓶。 刘正走进了墓室,试探着吸了一口空气,感觉除了略微有些浑浊以外,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他伸手把其他人都叫了进来。 “地宫的入口在哪里?”杰克看了一圈,并没有找到阶梯或者掩板之类的东西。 墓室内非常的狭窄,除了入口正对着的一条通道外,全都是石头填满,通道尽头也同样是石墙。 “会不会有什么机关之类的,一触发地面就会陷下去,把地宫入口露出来。”拉斐尔灵机一动。 “也可能根本没有地宫入口。”狼之心冷冷道。 众人一时无语,这个冷笑话实在够冷,墓室中的温度似乎都下降了不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