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章 白马对垒 (第1/1页)
徐天已经兵临白马,率领冀州兵马登上白马津。 徐晃破界的系统提示声响起,徐天立即打开徐晃的武将面板,查看徐晃的能力。 张辽的破界状态是逍遥津张辽,徐晃的破界状态是周亚夫之风。 【姓名】:徐晃 【等级】:100 【体力】:450 【统帅】:95 【武力】:98 【智力】:82 【政治】:50 【魅力】:73 【幸运】:25 【特性】: 1.周亚夫之风-50%;徐晃军团防御力 30%;徐晃练兵或者打仗,部将、士兵获得的经验 20%) 2.长驱直入 3.五子良将 4.治军 5.声东击西 6.大刀阔斧 7.斧神 8.豪杰 9.斧兵 【技能】:盘古九式、开天辟地、云山断、力劈华山、斩钉切铁 【心法】:断山心诀 【装备】:金凤开山大斧、玄铁铠甲 【可训练兵种】:狂斧铁骑、巨斧重骑兵、斧骑兵、巨斧兵 …… 徐天认真扫了一遍巅峰徐晃的状态,徐晃的天赋确实相当惊人,差不多与张辽在伯仲之间。 张辽因为妻子李秀的“内助”效果,武力值从99点上升至100点,比徐晃多了一些提升,因此五子良将,依然是张辽的巅峰状态最强。 五子良将,三人,张辽、徐晃、张郃在河北阵营,他们也确实都是黄河以北的出身。 五子良将的另外两人,于禁、乐进在中原阵营,而且他们是黄河以南的出身。 五子良将决裂,其中张郃、于禁、乐进三人在白马、延津一带。 “张郃、高览的破界任务是击破曹cao大营,这个任务不容易完成。赵云的破界任务更加过分,需要在百万军中,七进七出,对方主将还必须是名将……” 徐天发现自己的部将太多,一堆任务等着徐天完成。 徐天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武将和谋士的破界任务。 至于其他武将,只能各安天命了。 赵云、张郃、高览都是徐天势力重要的武将,他们的潜力不弱,即使是最弱的高览,也是一流武将级别。 孙坚、孙策与曹仁、牛金鏖战,在水师楼船的压制下,曹军撤离白马津,退守白马县,与到来的曹cao、袁绍汇合。 孙坚的江东军为了攻下白马津,对徐天有个交待,付出的代价颇为惨重。 江东武将之中,孙策、程普、韩当轻伤,孙河重伤。 “江东军折损兵马九万人。” 朱治向徐天禀报江东军的损失。 “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徐天不禁感慨。 曹仁、牛金组合据守要地,确实厉害,杀伤了大量江东军。 曹仁是一个让不少三国名将都头疼的存在。 “主公,曹cao、袁绍带兵来袭,试图夺回白马津!” 在徐天的大军没有完全渡河之前,曹cao、袁绍抓紧战机,带兵出现在白马津附近,与徐天的先锋兵马对峙。 “看来曹cao想要在白马取得首胜。” 徐天洞察曹cao、袁绍的意图。 孙坚、孙策父子攻打白马津,只能说与曹仁、牛金平分秋色,毕竟曹仁占据了地利。 曹cao、袁绍趁着徐天的大军来不及全部渡河,试图取胜。 “就让我冉闵,于千军万马之中,取敌上将首级!” 虎背熊腰的猛将冉闵,主动向徐天请战。 冉闵没有破界,已经可以力战破界常遇春、虎牢关吕布,还有特殊兵种乞活军,因此主动请缨。 冉闵极其好战,得知曹军、袁军已至,战意沸腾。 “当下扼守白马津,等黎阳兵马全部渡河,再横扫白马山,进逼官渡。” 徐天没有那么冲动。 袁曹联军的优势在于主场作战,兵马聚集更快,徐天还需要利用水师从黎阳运兵。 在白马、延津集结主力,进军官渡,这是历史上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行军路线,至此,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袁绍在官渡之战几个决策失利,但袁绍的决策未必完全错误。 “我们去会一会曹cao、袁绍。” 徐天带着冉闵、赵云、杨妙真、陈庆之诸将,去找曹cao、袁绍麻烦。 曹cao在白马山的临时营地,曹仁、牛金、刘延与曹cao汇合。 曹仁铁甲破损,护心镜有一道刀痕。 这是江东猛虎孙坚以古锭刀击伤曹仁,留下的刀痕。 天人将军曹仁,先后力战孙策、孙坚,照样受伤。 曹仁的部将牛金,击败江东军的孙河,又鏖战韩当,伤势比曹仁更加严重,不过牛金的三层重甲,为牛金抵挡了不少攻击,牛金这才活下来。 “失去白马津固然惋惜,但没有折损几位,已经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曹cao见曹仁、牛金、刘延活着回来,没有责罚。 “难道这些人也守不住白马津?” 袁绍带着颜良、文丑闯入曹cao营中。 “徐天为河北之雄,守不住白马,也不足为奇。” 曹cao知道徐天实力有多雄厚。 一个校尉前来说道:“两位主公,冀州牧徐天前来叫阵!” 曹cao、袁绍彼此对视一眼,徐天这是欺负到他们头上了。 袁绍之前已经败在徐天手下,此时不悦:“孟德,我们前去与之一较高下。” 白马山下,两军对垒,曹cao、袁绍带领一众猛将,与来自北方诸侯徐天对峙。 双方都兵强马壮,猛将千员。 “这一次,我们不可能输了。” 逢纪望向猛将如云的冀州军。 上一次,逢纪辅与郭图辅佐袁绍,结果被徐天夺了冀州。 此次两大诸侯再次对垒,算是袁绍第二次与徐天争霸。 “主公,让我颜良出战,挫败徐天兵锋,以壮我军士气!” 颜良来到白马,不知为何,战意高昂,忍不住想要出阵单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