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一零章 天大的黑锅 (第1/2页)
,大魏春 才只短短几年,高英却似老了十几岁,鬓间竟隐约露出几缕白丝。 而细细算来,她如今不过二十有六。 皇帝元亶已然十岁,与其父元怿极为肖似,生的很是俊美,坐于堂上,已颇有几分威仪。 已经年关,再有半月就是岁首,若是往年,太常已然着手筹备大祭,长秋寺与少府已开始着手cao办元旦大宴,太府也已开着准备太后与陛下予宴后赐于群臣的赏赐。 本该其乐融融,如今却是愁云惨淡。 方至卯时,凡五品以上是京官正欲起身上朝,突听端钟大作,足足响了六记,群臣便知,不为外敌来犯,便是州郡有失。 就如三月前,武川、沃野相继沦陷,端钟于十日之内便连响了两回。 再往前推,于仲春之时,柔玄镇将长孙道反叛,东三镇相继附逆,端钟也是隔上十数日便响一次。 再再往前,诸如高肇反叛,北地之夏、肆、恒、朔、定等州相继陷与敌手,端钟更是响个不停,约摸不过十日,便能听到钟声如雷。 是以往年之时但听钟响,京官也罢,京民也罢,不无毛骨悚然,惊骇不已。但如今,竟然有几分习惯了? 好在元澄手腕颇高,将金明之胜喧染的奇之又奇,壮之又壮,好似不过三五月,高氏逆贼就能尽皆授首予奚康生之手,是以朝局也罢,民生也罢,尚算安定。 愚钝之人只当是疥癣之疾,不足为俱。但敏思之中大都有一丝直觉:莫不是大厦将倾? 但无论如何,端钟一响,但是三更半夜,朝官也必入宫议事。好在今日响的巧,已然近至天明,至少少了几分起床气。 等众臣马不停蹄的赶到太极殿,太后、陛下、并元澄等诸位在京的辅臣已齐聚殿中。 再看各人脸色,或阴沉、或踌躇,或怅然,或失魂落魄。 见元澄都是一副丢了魂的模样,众臣便知,今日端钟之讯,绝不只失一州一地之祸。 太后更是花容失色,敷了粉的脸上隐隐透着一丝青气,映于灯烛之下,竟似有些狰狞。 也就只有小皇帝懵懂不知,小脸上故作镇定,眼神中却透着好奇。但慑于高英之威,却又不敢左顾右盼,只是紧着进殿的群臣打量。 怕触了霉头,众人皆是轻手轻脚,尽量不发出声响,连落步时都踮着脚尖。 约两刻后,已至辰时,听朝钟一响,秦松便令黄门闭了殿门。 透过将要闭合的门缝,看着数位同僚跪于阶下,即不敢哭,也不敢闹,只是跪在地上咚咚的磕着头,殿中诸臣大都生出一丝兔死狐悲之感。 往常若是逾时,至多也就挨顿训斥。但看今日之情形,怕是要有人倒霉了…… “有事奏秉!” 力士将军一声清喝,字正腔圆,中气十足,竟在偌大的殿中撞出了几轮回音。 若是往常,自然正常秉奏,但今日却如见了鬼,众臣无不愕然,直愣愣的盯着坐于堂上的高英与幼帝。 那端钟,难不成白响了? 孝文遗诏,凡逆臣做乱、地州有失、外敌来犯,必诏告朝臣,共商对策,是以才有了“响六记端钟”的旧例。 而但凡钟响,无论何时,朝臣必至宫中,而后由主书郎或辩章郎宣读邸报,予群臣解释端钟为何猝响。 但今日,却直接将这一步骤省掉了? 要么是太后听的太多,不厌其烦,更怕噩耗接连不止,乱了朝局与民心,是以决定改了这道祖制。 要么就是,此次应为大祸,大到太后不敢予朝臣知道的地步。 但北地五州、六镇相继叛乱,附于高氏的讯息都不曾隐瞒过,如今祸事再大,又能大到哪里去? 众臣心思各异,暗暗猜忖,又听力士喝道:“有事秉奏,无事退朝!” 果然? 若是太后欲改祖制,便是不会一言而决,至少也该在今日提说一两句,而不会如此急的罢朝。 这分明已是焦燥不耐,急与元澄等人商量对策…… 这个时候,自然是没有人敢不识趣,便是有重事要事,非秉不可,也只是将奏章递予秦松,请他代呈。 如此这般,不大的功夫,近百朝臣就走了个干净。殿中就只余四位辅臣,分别是元澄、元诠、刘芳、游肇。 另外四位,奚康生与邢峦皆在北地领军,元怿被高肇所俘,崔光却又被李承志所俘。 再加刘芳与游肇从无领军之经验,是以只理民务,军事大都由元澄与元诠把持。 而今日之事只因干系太大,怕落人口实,才将他二人留了下来。 高英依旧脸色铁青,也不知是怕,还是恨,足足离着两三丈,元澄竟听到了隐隐的咬牙之声。 几息之后,又听她猛叹一声,嘶声问道:“事已至此,诸卿可有良策?” 元澄与元诠默然不语,看了看太后面前案几上的急报。 其实这份奏报予昨夜子时就进了宫,高英看过后惊疑不定,便以已然夜深,不可惊挠百姓为由,硬生生的拖到了五更,才唤来了四辅。 得知内情,四辅骇然失色,先未商量对策,却先劝着高英尽鸣钟。 纸包不住火,迟早都有败露的一日,与其猝然一日泄露,害的群臣失色,继而导致朝局不稳,不如循序渐进,慢慢道出。 是以才有了方才只敲钟,却未宣读何事的这一幕…… 还能有何良策? 游肇与刘芳对视一眼,黯然一叹。 他日之因,今日之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自陈仓大胜后归京,那近一年,李承志受尽冤屈。便是一向韬光养晦的刘芳都看不下去了,屡次秘谏太后。 崔光与游肇更是据理力争,时不时就与元英吵的脸红脖子粗。 然而高英终究只是一介妇人,尽居深宫,又能有多少明辩是非的能力? 前有元英、元澄数朝元老,元氏亲王以权衡之名,行压迫之实,后有高肇暗进谗言,终是逼得一代能臣假死循之。 至于李承志早有不臣之心,简直是笑话。 若是他早有贰念,焉能冒着暴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