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 杨门再兴 (第2/3页)
如何,我可不想血战小商河,被人射成刺猬。 “老师,不如换个表字?”杨峥试探的问道。 廖正一眉头一皱,似是不喜,“那就‘复兴’、‘重兴’,你意下如何?” 杨复兴?杨重兴?这还不如杨再兴呢。老师你这么有文化的人,怎么起个名字却如此的没有文化? 得了,还是杨再兴吧,说出去也算好听,好歹也还算个人物。 “徒儿谢过老师赐字再兴。” 廖正一见杨峥还是选了再兴二字,脸上不悦敛去,又接着勉力道: “再兴啊,此次秋试,你就尽你所能去拼一把吧,就算最后没能有什么结果,但是年轻人嘛,就该去奋不顾身一次,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后悔,去吧,为师支持你。” 所以呢? 然后呢? 杨峥睁大眼睛看着廖正一,老师您要支持我,你倒是给点表示啊,该不会就是嘴上这么一说?心灵鸡汤谁不会?咱别光水,好歹来点干货呀。 廖正一也看着他,两个人就这么大眼瞪小眼的互相看着。 终究是杨峥面皮薄,绷不住。 “是,老师,弟子会尽力的,若是无事,弟子这便先告辞了。” 不过好在的是,廖正一还是没让杨峥空手。 “对了,我的名帖你拿去,若是在东京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持我名帖去大相国寺寻求帮助,他们智清禅师与我有旧,你可向他寻求一二帮助。” 大相国寺?智清禅师?杨峥带着一丝疑惑,不知自家老师为何还会跟和尚有交情。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见老师跟人智清禅师走动,也不知道人家还记不记得,这份名帖还好不好使。 不过聊胜于无,杨峥还是接过名帖,贴身藏好,向廖正一谢过。 廖正一挥了挥手不再多言,再次拿起刻刀,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印石之上。 杨峥默默的退了出来,对自己这个老师也是有些无奈了。 起什么表字不好,起个再兴。 杨峥努力回忆自己对杨再兴的记忆,那仅限于《说岳全传》这种演义小说的可怜记忆,杨峥又能对杨再兴有多少了解?就记得杨再兴武力值颇高,在岳飞账下能排进前三。还有就是杨再兴这人有点刚愎自用,傲气无双,非要单挑冲阵,最终血战小商河,被金军射成了筛子。 除此之外,杨峥就再记不起其他,杨再兴是从何处起家,是怎么被岳飞收编,怎么打的大小战役,一样也不知道。 自己该不会这么巧,就是这个杨再兴吧? 但是年龄也不对吧,杨再兴是哪年生人来着?总不会比岳飞大吧,按道理岳飞现在也不知道出生没出生呢。 杨峥想的脑壳都要裂开,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索性也懒的再想了。 杨再兴就杨再兴吧,大不了不上战场就是,安心做个文官,就算上了战场,乖乖听话,不冲动,不冒进,不去小商河就是了。 杨峥收回思绪,又想到了跟老师的这番交流。 这番交流并非毫无用处,至少他知道为什么县令王寰会对他是那个态度了。 他拜师廖正一也有些年头了,以前一直问起老师名讳,老师都讳莫如深,此后也就不再多问,只当是个有些怪癖的隐士高人,多少爱搞些神神叨叨的东西。 现在知道了自己老师的身份,那层神秘面纱揭去,杨峥才知自己老师似乎也并非什么无名之辈,只是运气差了点,因为在朝堂上站错了队,交错了友,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只得寄情于金石之上,当真是可悲可叹。 不过同时他也有些发愁,按照这个状况,他参加秋试明显的是陪太子读书,注定无果了。 就算他当真是金榜题名,到时候有心探查之下,自己怕也会被打回原形。不要以为大宋朝没有政审,越是封建时代,对出身越是看重。 对于能否金榜题名对杨峥来说并没有那么放在心上,其实他内心里对做官并没有什么想法,更何况在知道了老师廖正一这般政治经历之后,他其实对朝堂是有所排斥的。 更何况现在这是个什么年代?按照后世史书的记载,这是宋徽宗时代,亡宋功臣、六贼之首的蔡京为相,四起四落,权倾朝野、贪婪自用,兴花石纲之役、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闹的民不聊生。 这样的朝堂,不混也吧。可是唯一可虑的就是,他娘杨氏不答应,此次不中,三年以后他娘必然又要逼着他再考一次?毕竟在他娘心中,这是复兴杨家的唯一途径。那这三年他还得被他娘耳提面命的督促着读书? 杨峥想想那个画面就不禁想要哀嚎一声,这日子没法过了。 想什么来什么,等到杨峥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中,福伯便立刻通知他,杨氏召见。 杨峥强打起精神,来到杨氏屋中。 “娘,您找孩儿。” “峥儿,可去见过你老师了?” “见过了。” “你老师可有说什么?” “老师勉力了孩儿一番,让孩儿定要尽己所能,不负母亲的希望。” 杨峥自然不会将实情向母亲吐露,那样不啻于直接摧毁母亲多年的希望,按照自家老娘的性格,怕不是要打上门去,给老师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