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8章唐厂长,票房破三亿! (第2/3页)
的普遍水准,哪怕是一部烂片,都烂在一定水平线上。 国内这几年票房越来越高,但是设备、技术、人员等各方面水准并没有得到多少提高,我们不是没有设备,不缺硬件。 但是人员、技术就是上不去,现在大家拍电影,就是各玩各的,全都是家庭小作坊的模式,哪怕大制作都是这样,无法提高行业的制作水平。” 说直白点,专业化是保持底线的,拉高平均水准的,烂也不至于烂到太离谱。 喜剧片的底线要是有《恶棍天使》那种水平,就好了。 可惜,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国内好电影不少,但是很难做到专业化。 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家庭小作坊模式。 哪怕过几年上市了的华艺,就影视制作来说,也就是个大一点的作坊。 张一谋一撮人,冯晓刚一撮人,程大湿一撮人,贾章课一撮人...... 百花各自放,互相都很熟但是从没有电影方面的往来。 各自玩各自的,让行业成了一个个小团体,水平参差不齐。 就跟两夫妻各玩各的一样,能生出孩子? 什么京圈、沪圈、西北圈、港圈,圈尼玛呢,一群毒瘤,趁早圈块地各自埋了算了。 制作之后,就是营销了,这一点国内不输好莱坞。 甚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简直是牛逼到爆炸,一个流量明星可以一年365天躺在热搜里。 别说新闻了,就是骑个自行车、换个发型都能上热搜。 甚至随便出现在户外哪里,乃至今天吃了米饭,明天吃了面条,都可以热搜。 影视剧的营销也不遑多让,不就是忽悠人 造假嘛。 谁不会啊! 难的在于后产品营销,这又跟“跨行业渗透”息息相关。 也就是周边版权的开发了,国内几乎没有。 至于全球化,更是做梦了。 这五点,哪怕是第一点“明星制”都难,因为没有专业化的制作能力支撑,就会无限放大明星制的缺点。 对国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专业化。 设备、技术、人员,不是一两部戏需要的,而是全行业的水准提升。 这比票房破纪录还难上十倍。 中国电影的工业体系...中国电影都不好意思说这个词,人家非洲的尼日利亚都被称为尼莱坞,世界第三大电影产业...... “韩总,差不多就是这样,好莱坞现成的作业可以抄,稍加改动就行了,不过首要条件,还是要做到专业化,这是基础,也是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时间的地方。” 呼! 韩三坪长舒一口气,一股脑地听唐言讲了这么多,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化掉。 虽然是老电影人了,可是从来没有去研究过什么好莱坞的电影工业。 八十年代群魔乱舞,九十年代的电影市场,连商业化都没开始呢,更别说电影工业了。 不过,以一个老电影人的嗅觉,韩三坪本能地敏锐察觉到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性。 而且,比自己的大片计划,看起来重要的多的多。 他一挥手,颇为豪气地直接就应了下来: “既然你有这么大的抱负,我当然要支持,集团内部你不用担心,新的公司由你控股、全权主导,哪怕是不给中影,给别人发行都你自己做主!” “谢谢韩总。” 唐言也不客套了,反正不管行不行,他都是要干的。 总不能每年做两部电影,就这么咸鱼地过吧。 体制里真的没法干活,他虽然每年去不到中影几次,可是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知道。 这两年不知道多少人换了新车,应酬的次数越来越多,规格越来越大。 甚至已经有的找人拍戏,200万成本报300万的帐。 现在只是从200报300,明年就能报500万,这种事是没有底线的,底线只有人心。 不能说这些都是唐言赚的钱,但是是唐言让中影富裕起来了。 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被别人改几个数字就拿走了,能舒服? 而且自己还没法改变,就是韩三坪做了董事长,都没办法。 国企不是私企。 又闹心又干不了大事,索性出来。 ...... 从酒店离开,韩三坪也上车直奔中影了。 江德福在一旁有些不确定:“韩总,没有这个规矩啊,集团和个人合资开新公司?” “规矩是死的。” 韩三坪摇摇头,开始闭目养神。 很快到了中影,直接找到杨董,说了下唐言要辞职的事。 “什么?” 杨董事长惊呼一声,赶紧召集所有副总、董事开会。 紧急会议,一个小时之内,不在集团的也全部到了。 韩三坪简单讲了下唐言辞职,以及和中影合资开公司的想法。 “就是这样,我好不容易说服他,集团可以和他合资开一个新公司。” 其他人还没开口,兼任艺创中心的张国明,作为唐言的顶头上司都无语了 “为什么我事先不知道?” 不过,没人关心这个。 刚拿回主管的发行公司的副总马东明当即表示会反对。 “不行,绝对不能开这个口子!” 有人附和了一句:“对啊,集团手底下的干部和集团合资开公司,这传出去了都让人笑话!” “没错,没有这个道理,如果人人都这么干,那像什么样子!” “这是利用国有资产牟利!” “这几年唐言也赚了几千万,本身就有人抗议,被我们给压下来了,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不出意外,大部分都明确反对。 杨董没有开头,等他们都说完了,才看向韩三坪。 “老韩,唐言是你的老部下,年轻人有冲劲我们都理解,你好好劝劝他。” “我能怎么劝?” 韩三坪摇摇头,表示无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