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元符年间由名将章楶主导的宋夏之战 (第2/2页)
这次辉煌胜利,哲宗赵煦心满意足,接受百官祝贺,并厚赏曾布、章楶以及两位将官。郭成罕有地晋升为雄州防御使,折可适为诧州防御使。 此外,赵煦命令章楶将这两名西夏将领套上伽锁,用囚车送往开封。章楶以两人具情报价值,恳求皇恩大赦,收归旗下。 宋朝的军事胜利带来国际回响,西夏三度请求契丹军事介入。不久,辽朝使者抵达东京开封,促请即时停战。 随着形势转变,辽朝干预宋夏战争的潜在动机表面化起来,宋朝灭掉西夏并不符合辽朝的战略利益。进行正式调停之前,辽使透露这次斡旋乃监于西夏的危急情况,要求和解。 辽廷的有关决策过程没有清楚记录,但据一些零星资料显示,似乎是一个三重政策。 第一,辽朝乎为促使和平实现,密谋对付西夏强硬派。据宋人谍报,辽道宗不单拒绝西夏军事介入的要求,还派使者毒死被视为好战成癖的战争发动者梁太后。结果,李乾顺恢复亲政,主导和平谈判。 第二,辽朝催促宋朝放弃并归还所有占领的土地、堡寨和州军予西夏,休退兵马,还复疆土,以突出辽朝在两国之上的优越地位。 第三,辽朝皇帝似乎运用了武装规劝政策。他在接近宋境代州的地方巡狩。宋朝情报指,辽营距雁门关以北只有五至七里。 针对这样的形势,开封存在两派意见。宰相章惇建议不用理会契丹的调停,无论是战争抑或和平,应由宋朝决定。 枢密使曾布和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则认为,宋朝应着眼于从西夏身上得到实际利益,不应进一步破坏宋辽关系。 伊始,章惇的建议似乎较具影响力。经过哲宗与章惇、曾布及其余高级官员的广泛讨论,朝廷修正立场。 然而,宋逼澄清辽夏关系有别于宋夏关系,坚持宋是西夏的宗主国。诚如国书所述,辽和西夏是父与子婿的关系,宋和西夏则是统治者与子民的关系。宋朝惩罚子民并不意味着与辽朝对立。 而且,国书宣称所有西夏土地都是由宋太宗和宋真宗授予李继迁的中国领土。所以,如果西夏不打算投降,中国仍保留收回统治权的最终权力。又指出夏人反覆无常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国书道出准备战争作为战略取向,并非宋朝所创。 相反,辽兴宗曾明确地用以对付西夏的侵略,而宋朝只不过仿效前者。 最后,国书承诺谈判。在逗留开封三十五天之后,辽使接受国书而回。同时,宋朝促请西夏呈上谢罪书和交还两名战犯珪布默玛和凌吉讹裕,作为换取和平的必要条件。 在西夏未履行这些要求之前,宋军加快进行横山和天都山的防御工事。 正当西夏兵败平夏城,宋朝全面占据横山和天都山。 东路的鄜延路建筑暖泉寨,距离米脂寨东北四十五里。同时,河东路在黄河西岸建置了四座堡寨,加强对横山的控制。 元符二年(1099年)夏,宋朝动员超过十万大军,十天之内筑成另外八座堡寨。结果,鄜延、河东和麟府三路连成一道新防线,沿横山绵延超过三百里,将党项人驱赶到沙漠地带。 为巩固对新占领地的控制,宋朝在葭芦寨设立晋宁军。此外,环庆路经略司在横山兴建三座重要堡寨外,另于沙漠边缘、距离前西夏韦州监军司仅十里的地方筑了一寨。 同时,泾原路扩张边面,由平夏城以北,伸延到西夏行宫南牟会的原址,设立天都山的指挥部于西安州。 西安州距熙河路通会堡仅五十里,边面连接,而西夏天都山监军司自此失去了所据的地盘。据方勺和韩滤说,占领附近的盐池以后,宋朝每月出产的盐值达十四万钱,足以应付熙河路部份地区的支出。 元符二年(1099年)秋,泾原和熙河两路完成会州及其余三座堡寨的工事,重新确认从兰州经黄河到会州,再沿天都山北峦穿过没烟峡,最后抵达平夏城的领土。此时,西夏遣使谢罪,其谢表用辞谦卑。同年底,双方终于重归和平,宋夏新疆界确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