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宋代亲属间称谓(全网最全) (第2/2页)
中,可见其仍是一个新兴的词语。但从笔记两处用例可见,该称谓词语至少在南宋初年即公元—一年之间已经产生了。 二)对小于自己的同辈男子的称谓 用弟作为中心语素,基本与上面兄的用法等同。“爱弟”,称喜爱的弟弟。“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母弟”,指同母之弟, “季”表示排行在末的,年幼的,故可用于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同辈男子,如:昔东坡同其季子(苏辙)由入省草试。 三〉对长于自己的同辈女子的称谓 年长于己的女子的称谓有“姊”、“贤姊”、“女兄”、“姐”四个,宋代,“姐”的使用己相当灵活,可以与表示排行的语素等组合,如“大姐”、“二姐”,也可以与词缀“阿”组合成为“阿姐”。 四)对小于自己的同辈女子的称谓 妹或女弟,母弟。 五)对旁系与女系同辈亲属的称谓 同一祖父的同辈男子,于己亦为兄弟,故称“同祖兄弟”。“从”指同祖父的亲属关系,故同一祖父的同辈男子的称谓多以“从”为构词语素,有:“从兄”、“从弟”、“从兄弟”。 舅父的儿女与姑母的儿女可以合称“中外”,亦可称为“中表”。称舅之子为“内兄弟”是相对于称姑之子为“外兄弟”而言的。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外弟”是对姑母、舅父或姨母之子而年少于自己者的称谓。 “表兄”:指姑母、舅父或姨母之子而年长于自己者。“表弟”:指姑母、舅父 或姨母之子而年少于自己者。 六)对兄弟姐妹配偶的称谓 对兄长妻子称“嫂”。可以在前面加上排行,对弟弟妻子称“弟妇”。对meimei丈夫称“妹婿”和“妹夫”。 三、对晚辈的称谓 1.对儿子的称谓 子为中心语素的有, 以表示嫡庶意义的语素 “子”,主要有:“嫡子”、“庶子”、“嗣子”。 以表示长幼意义的语素 “子”,主要有:“幼子”、“少子”、“长子”、“中子”。 以表示排行意义的语素 “子”,主要有:“仲子”、“次子”、“季子”等。 以各种形容词性语素 “子”,主要有:“孝子”、“爱子”、“逆子”、“不肖子”、“贵子等。 儿为中心语素的有,“小儿”、“幼儿”、佳儿”等。 男为中心语素的有,“男子”“贵男子”,你没看错,确实是指儿子。 “郎”为对青年男子的美称,可用于尊称他人之子,“贤郎”也用于尊称对方之子。“遗息”是对遗腹子的称谓。 使用比喻修辞而形成的称谓,如:“骨rou”、“錯鼻”。由典故得来的称谓,如“凤毛”。 “犬子”(谦称)、“令郎”(尊称)、“遗腹儿”(夫死后出生的儿子、“义男”(认养的儿子)、“过房子”(过继的儿子)、“阿囝”(方言称谓)、“阿戎”借代性称谓)等。 二)对女儿的称谓 以表示长幼意义的语素“女”,主要有:“长女”、“少女”、“幼女”等。 “息女”,指亲生女儿,“孤女”,称父亲已故的女儿,女儿也已出现。 “子”也可用来称呼女儿,但在笔记中已不多见。 三)对兄弟之子的称谓 对兄弟之子均可称为“侄”,加上“表”修饰,表示表兄弟之子。 兄弟之子也可称为“犹子”或兄子,或加上表示宗族关系的“族”,构成“族子”,指族兄弟之子。 此外,兄弟之子还有各种借代性称谓如“阿咸”、“阿买”、“阿宜”等。 四)对儿子配偶的称谓 儿子配偶的称谓多为“妇”或“子妇”,“新妇”也用来称子之妻,“媳妇”亦是对子之妻的称谓,“媳妇”最初是指子之妻,到元代才出现了妻子义。 五)对女儿配偶的称谓 女儿配偶的称谓为“婿”或作“壻”,主要有:“女婿(女壻)”“子婿”、“家婿”、“贵婿”等。也有称呼女婿为郎的。 “附马”本是对帝王之婿的专称,在不少地方的方言中成为对女儿之夫的通称。 此外,还有“东坦”、“坦床”、“娇客”、“快婿”(以上为美称、“甥馆”(借代性称谓)等。 六)对孙辈、曾孙辈及其配偶的称谓 孙,宋代多特指孙子,有时也指孙女。构成的孙辈亲属称谓有:孤孙”、“嫡孙”、“诸孙”、“从孙”、“侄孙”、“族孙”、“孙女”、“外孙”、“曾孙”、“孙婿”、“曾孙婿”等。 “孤孙”,特指己故之子的儿子。“诸孙”,即庶孙,称庶出之孙。“侄孙”, 亦写作“娃孙”,指兄弟之孙。“孙壻”,称孙女的配偶;“曾孙壻”,称曾孙女的配偶。 以数字 “世(或代)孙”,称由己身下属几代的之人。 此外,在宋代其他文献中出现的对孙辈的称谓有“小孙”(年幼的孙子)、“元 孙”(曾孙之子)、“来孙”(元孙之子,后世东北方言说为“拉拉孙”)等。 七)对姐妹之子的称谓 “甥”是对姐妹之子的基本称谓,“外甥”:对女儿之子与姐妹之子均可称为“外甥”,“从甥”指堂姐妹之子,宋诗中称姐妹之子为“甥儿”,称姐妹之女为“甥女”。 八)对远末子孙的总称 以“后(後)”为语素构成的对后代子孙的称谓主要有“后昆”、“后嗣”等。 “苗”,本指幼苗,“裔”本指衣服的末边,“苗裔”联合指远末子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