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汴京太学生的苦逼开局 (第2/2页)
赶忙拿出自己的方巾擦干净脸颊,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啊,这古人馒头包子都不分的吗。 但有一说一,这外表似馒头,内在其实是rou包的太学馒头还真挺好吃的,汤汁浓郁,余味绵长,口感极佳。 让吃惯了未来机器标准餐的赵明诚一下子找回了青春的味道,迅速吃完自己碗里的四个馒头。 看了眼四周小心品尝馒头的同学,视线锁定对面的草量级选手,手起包落。 小萝卜头赵鼎正美滋滋的品着,突然碗里剩下的两个馒头变成了一个。 小萝卜头当然不服,刚要抢回来,赵明诚已经贱贱的舔了两口馒头,于是只得心有不甘的作罢。 饭足人饱,大家坐着休息一会,只有小萝卜头还在用筷子不停搅着碗,眼睛死盯着赵明诚,不时用力戳两下,仿佛可以伤到赵明诚似的。 赵明诚乐了,“元镇,‘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心骨,饿其体肤。’为兄这是磨砺你呢,感谢就不必说了,太见外。” 赵鼎听后更气不打一处来,蹭的站了起来,作小老虎状想手撕赵明诚。 却见赵明诚不慌不忙的用左手食指点住他额头,然后右手拿筷子指着墙上贴的食堂规定。 “闹事者,按学规关禁闭一月”。 赵鼎只能气鼓鼓的咬着筷子又坐下了。 离下午开课还有两盏茶的功夫,一伙人吃完后便来到本斋的经诵室。 这里平常是早读的地方,中午本斋学子一般都会来这里休息,养足精神等待下午的课程。 到这里,赵明诚终于有机会好好捋一捋自己的状况了。 原身给他的记忆是:赵明诚,男,十八岁,父亲是正四品的朝廷要员,家里兄弟姐妹算上自己正好七个,自小喜好金石古文,不爱科举经义之道,尤爱苏、黄等人的诗词。 而很不巧,他父亲是变法派,是苏黄的对立面,赵明诚太学内舍生的身份又要求他必须苦读经义,导致原身一直很痛苦。 直到他偶然从朋友抄的诗词中遇见了自己的白月光,一个会填词且填的极好的小娘子。 赵明诚所在的太学共计两千四百人,分为八十斋,每斋三十人,其中外舍生两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 而内舍总计十斋,诗、书太难,易经太玄,生员有限,故各置一斋,春秋与周礼则各设两斋,另有三斋是治事斋,主学实务,但可旁听经义斋的课程。 外舍生主要是学谕负责日常讲经,主经博士一旬只在太学广苑讲一课,愿听者都可去; 内舍生则是几乎每天早上都有一堂主经博士的经解课,每逢三、八日,则改为论语与孟子; 上舍生大部分时间是自学,遇不明处可随时请教博士,博士偶尔也讲几堂课,但都是以科举答题技巧为主。 赵明诚作为去年底依诏令从国子监生补为太学内舍生的,属于典型的插班生。 不过好在本斋生员大多都是各地官学升补而来,并不是由外舍考入内舍的,所以同斋之间关系还算融洽。 ps:本章参考资料:《诗经》、脱脱《宋史》、周密《癸辛杂识》、介金嵘《王安石<诗经新义>研究》、李楠《北宋太学内部管理改革研究》,一些网上搜索资料这里不再赘述。另本人第一次写书,能力有限,很多细节无法考证到,只能自己编,希望看书的小伙伴有发现不对的地方可以指出来,如果不是因为情节原因设置的话都会进行改正的,望考究党放过。 pss:北宋中后期太学采用并推广儒学大家胡瑷所创的苏湖教法,提倡经世致用,经义与实务并重,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讲授经学,学生根据意愿选择五经之一作为主治,兼学论语与孟子;治事斋讲授治兵、治民、治水、算数等诸多实务知识为主,学生可选一事为主科,再兼学一事为副科。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文理分科以及选修必修制度,要知道这可是将近一千年前的大宋啊。此外,苏湖教学的治学强调劳逸结合,读书、体育、音乐、游戏都会伴随着教学穿插进行,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雏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