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不偏安_第八章 这就是我的穿越金手指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这就是我的穿越金手指吗? (第1/2页)

    因为时间关系,马上到策论课了,来不及继续体验司马光的日记人生,于是赵明诚把两本日记都还到了太学馆阁。

    回到诵经堂的赵明诚,还试了下国学大全原本就收录的书籍,结果企鹅的模拟场景插件直接提示数据被锁定不可用,又试验了几次均以失败告终,这才不甘心的作罢。

    可惜读书课,十天才一节课,赵明诚心急着多试验几次,有些等不及。赵明诚只能另谋其他路子看有没有机会搞点国学大全未收录的书籍,看看是否是这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可进行场景模拟。

    最后一节策论课,由太学博士陆蕴兼讲,其为进士出身,有丰富的科场经验。

    因为明经等诸科皆罢,科举考试的常科只剩进士科,而之前皇帝有诏进士科“罢诗赋,专习经义,廷对仍试策”。所以此时的策论已经逐渐取代了诗赋在科举的地位,成了解试、省试以及殿试必考的文体,在太学课程的比重中仅此于经义课,一旬有四节课。

    陆蕴博士首先抛出他对于策论的观点,“策论可以承担文以载道的职能,往常科举流行的西昆体、太学体都背离了古制,不能很好的传承儒学的义理。而策论的重点正是通过考察科举士子的才识与德行,以及对“实务”也就是对治国理政中问题的见解,从而选拔出可以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然后系统的讲解了一些新科进士所作的优秀策论,总结了策论里常用的一些“套话”,也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

    现任太学中的春秋博士胡安国就是因为在殿试的策论中没有批评旧党,而从第一名变为第三名,就像现在的美国,你不支持黑人的平权抗议,你就属于种族歧视是一样的道理,政治正确古今中外,概莫能焉。

    最后陆蕴博士以欧阳修参加科举时的省试策论题为例子,给众太学生讲解如何有效理解策论的题目,其策论题目是:

    “听德惟聪,前王之至训;嘉言罔伏。举善之令猷........贪者守廉?试举所长,用观精识。”

    “首先,要理解策问的出题思路,策问一开头先引用了《尚书·太甲中》‘听德惟聪’和《大禹谟》‘嘉言罔攸伏’这两句话,旨在说明君王听取有益言论的重要性。”

    “接着一步步从民和吏两方面阐述尔虞我诈和枉错yin滥的必然存在,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更广泛地听取意见。最后理所当然的抛出两个问题,即治民和治吏应该采用什么手段。”

    .........

    “然后,要明确策问的真正含义,用点子智慧,避免中策问里的语言陷阱,比如前王之至训一句,前王是谁,如果学识不够,很可能这第一句就理解错误,输在了开头上。”

    .........

    “最后,确定好答策的方向与论据就可以开始答题了。”陆蕴介绍玩解题思路,就开始以样作阐述答题技巧了,“以欧阳文正公的答题为样板,我们来看看他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

    “在策文中,欧阳修首先说明这里讲的先王是尧舜,然后以大禹和汉代帝王的事迹作补充,说明帝王求贤,广纳嘉言对于统治的重要性,显示了作为考生对于相关历史事实非常熟悉。然后根据史实进行总结,达到理论的提升。”

    “其中甚至用了一些语句描写皇帝虚心求贤的场景,非常形象。到这里为止,考生的德行与学识、以及写作功底都已展示在考官的面前。”

    “然后将策问提到的四个有助于嘉言的措施,用简练而工整的语言点明其效果,接着回答策问后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即广开学校教化百姓达到治民,严明律法加强监督以达到治吏。最后,总结陈述,这就完成了一篇优秀的策论。”

    “大家回去可以再好好揣摩一下欧阳文正公的这篇策论,散课。”陆博士的讲课显然是成功的,连门外汉的赵明诚都听懂了。毕竟这个时代的科举和地位是划等号的,在徽宗进行第三次兴学前,科举都是出仕的最佳通道。赵明诚要想出人头地,经义策论都不能拉后腿。

    一散课,赵明诚和聂昌简单收拾了一下就立即前往内城的甜水巷,准备大快朵颐一番。李迥因为要赴其叔李格非的家宴,只得含恨让赵明诚欠着。

    二人穿过朱雀门,行至热闹的书画街,因为时间还有点早,肚子还不是很饿,于是聂昌拉着赵明诚一家家书画铺逛过去。

    聂昌喜欢书法,尤其是米芾与苏轼的,每次看到了,不管是所谓的“真品”还是仿品,都要停下来仔细观摩。赵明诚因为有国学大全的各代名家流传作品,所以不甚感兴趣,也就是陪着聂昌随便看看,顺便思考思考怎么赚钱改善家庭生活。

    来到一家名为“存真馆”的书画铺,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