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八章:家世显赫 (第2/2页)
不值。 两人不由担忧起来。 这吴老先生看起来并非是不知道这些古董的价值,这就难办了 陈松想了下,道:“和氏璧壁号称无价之宝,但最终还是卖了七座城池,就看老先生的意思了。” “哈哈,你倒是个有趣的少年!” 吴老先生定眼看了陈松好大一会,才叹了口气,道:“你们来晚了。” 王会长心中一凌。 古玩界截胡的情况并不少见。 他急问道:“对方可有付定?” 只要对方没付定金,那自己按照行规,就有机会反截胡。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 吴老先生悠悠道:“我这里原本有很多古董的,现在就剩下你们所看到的这几件。” “您的意思是,剩下这些都是非卖品?” 王会长不由深深奏起了眉头。 “嗯。” 吴老先生点点头。 王会长好奇地问道:“那您那些古玩都卖给了谁?” 按照自己今日所见,这老宅中还有几件屋子是空置,并未放有床,另外也未看到陈设的瓷器,按理来说,市面上要是出现如此高质量的大批量古董,自己理应多少收到些风声才对。 吴老先生努力回想了好大一会,才皱着眉道:“他叫什么,我也想不起来了。” 王会长追问道:“那他姓什么?” “记不得了,好多年前的事了。” 吴老先生摇了摇头。 “那您可记得里面有什么特别的?” “也没什么特别的,都是些寻常留下来的东西。” 吴老先生似乎想起什么,道:“对了,里面有一把琵琶和一面铜镜,记得他磨了我好久,我才同意卖给他。” “......”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是无语。 琵琶,铜镜,这两样东西多了去了,哪算什么特别啊。 就在大家大失所望时,只听吴老先生说道:“这两样东西非常特别,表面都有平滑的细片,闪闪发光,还描有金线......对了,那琵琶我记得是五弦的,有很多贝壳在上面,贝壳上还雕有精细花纹,很漂亮的。” “五弦琵琶!” 王会长、陈松和郭春惊讶不已。 这下特征非常明显了! 琵琶一般都是四弦,五弦琵琶已经几乎绝迹,因为五弦琵琶至宋代即已失传,连乐谱也不曾留下。 琵琶起源于古代印度,汉魏之交,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箜篌和四弦琵琶,也间接带来了五弦琵琶,在这种乐器自西域传入中原后,被加以改造,成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 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倭国、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自西汉张骞奉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旧唐书·礼乐志》说:“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来尤盛。” 但五弦琵琶在公元五六世纪盛行于北朝,后只流行到唐代,到了宋代,便不见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可那么多年,也并未见过收藏界出现五弦琵琶啊,这了确定不了藏品是谁买走的。” 王会长深深皱起了眉头。 五弦琵琶属于独特之物,如果出现在市面,绝对会引起一番轰动,可自己在古玩界那么多年也并未听闻有五弦琵琶在谁手中有收藏。 难不成对方买走后,自藏或者整批转给了一个低调的收藏家? 郭春安慰道:“这琵琶那么独特,有贝壳,贝壳上还雕有精细花纹,我倒头一回听说,看到的话估计一眼就能辨认出。” 王会长点头道:“应该属于镶嵌工艺的。” 陈松对吴老先生问道:“老先生,那五弦琵琶是不是黑色的底?” “不错,背部通体漆黑。” 吴老先生有些惊讶地看着陈松,问道:“你见过这琵琶?” “没有。” 陈松摇了摇头,道:“只是我想确认下,如果按照老先生刚才所言,那它的底应该是黑色的髹漆,那五弦琵琶必是珍贵的螺钿制品。” 髹漆,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髤漆”,谓以漆涂物,用来防止腐蚀、虫蛀,兼具美观。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辽主方纵肆,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贯所齎皆极珍奇,至运两浙髹漆之具以为馈。”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说道:“我想像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 华夏历史上有关髹工、漆器的著作,为数不多,且大都散佚失传,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是明代黄成撰的《髹饰录》,它是研究漆工史、明代漆工的原料和技法的最为重要的文献,里面记录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漆器做法,为继承发扬、推陈出新这一工艺提供了宝贵材料,也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及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什么是螺钿制品?” 郭春好奇地问道,他印象中丝毫没听过这个名词。 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