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落日圆_二百一十三、寇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百一十三、寇准 (第2/3页)

不是他,而是八弟元俨,群臣和后宫都知道先帝钟爱元俨,以为太子元俨莫属。所以后宫,近侍都早早地巴结元俨,极力为元俨说好话。

    元俨也不负所望,不仅长得帅,还异常聪明,对先帝孝顺,对下人仁慈。惹得人们交口称赞,先帝看了高兴,宠爱有加,每有宴会就带着元俨,令他当着众人的面赋诗,展示才艺,培养与群臣之间的感情,早早地教导他的理政能力,用心颇为良苦。

    按规定,皇子到了年纪,就必须出宫,居住到自己的王府里去,但是赵光义舍不得元俨,就一直留在身边,二十岁还没出宫,又因为他是老八,所以,人们就叫他为二十八太保。

    面对这样的弟弟,赵恒觉得自己真是太没有出息了,一年到头见不了先帝几回,有时,他甚至怀疑先帝还记得他这个儿子。他太子之位无望,索性闭门不出,平时只和几个正直的大臣来往,几乎放弃了竞争。

    自从昭成太子太子亡故之后,太子之位一直空缺,群臣一直进言早立储君,却被先帝压着。先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元俨还小,等元俨长大,把帝位传给他。

    直到至道元年八月才与群臣商议立储之事,过了不到两年先帝就一命呜呼了。可见他多么希望把皇位传给元俨呀。

    赵恒记得在商议立储之时,先帝还把各位皇子都评说了一遍,每个皇子的优劣都说得很中肯,只是说道元俨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赵光义想在世人面前留下自己圣明和大公无私的形象,就立储之事问及群臣,自然懂赵光义的心思的人大有人在,好多人推举了元俨,唯有寇准不说话。

    如果就这样,赵恒也就当不上皇帝了,可赵光义也不知怎么想的,竟盯着寇准问。

    寇准说:“如果陛下想为天下人谋求主人就不能问后妃和内监,也不能问常在您身边讨好的人,因为您选的人不是他们想要的,是要承担天下责任的人。”

    赵光义说:“谁能承担天下责任?”

    寇准不说。

    赵光义说:“周王不行吗?”

    寇准摇摇头。

    “为什么不行?”

    寇准说:“因为他太聪明了。”

    赵光义不解,说:“聪明难道不好吗?”

    寇准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周王举止轻佻,自以为聪明,仁慈,其实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嫉贤妒能,这如何能与天下人共天下?”

    赵光义顿时醒悟,忙问:“那朕的天下可以交给谁?”

    寇准不回答。

    赵光义说:“襄王可不可以?”

    寇准连忙叩头道:“知子莫若父也。”

    赵光义无奈,遂以襄王为皇太子,赵恒能当上皇帝,寇准功莫大焉。赵恒感激他,但是又惮惧他,面对这个先帝都制服不了的刺头,他一直很头疼。

    赵恒记得册封太子那天,祭拜太庙回来,百姓知道了册封之事,夹道欢迎,高呼万岁,当时他还喜不自禁,与百姓互动,场面极其热烈。

    可是,回到宫中,遇到了先帝的一副冷面孔,迎头给了他一棍棒,让他摸不着头脑。最后还是王继英告诉他抢了先帝的风头。

    赵恒仔细一想惊出一身冷汗,连忙找人商议,王继英说:“皇上最信任寇准,何不请寇准帮忙说话。”

    赵恒便亲自来到寇准府上,寇准看了看赵恒,没有回答他的请求,只是说:“好了,我知道了。”

    过了两日皇上召见了赵恒,对他慰勉有加,赵恒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后来,听人说那天皇上的确非常恼火,有废黜之心,问于寇准,说:“那些百姓今天是怎么了,见了太子竟然欢呼万岁?朕还在呢,他们把朕当成什么?”

    寇准跪在地上,说:“臣恭喜皇上。”

    赵光义不悦道:“朕有什么喜的。”

    寇准说:“这说明皇上选对了人,为天下造了福,这是民心所向啊。”

    赵光义听了心里虽然不悦,但已无可奈何,毕竟民心所向,不可逆行,况且,为了大宋江山,自己忍耐一点又有何妨,遂坚定思想,不在有废黜之意。

    赵恒的太子之位得到保全,寇准的功不可没。

    尽管如此,赵恒还是不想重用他,只以他为刑部侍郎,说他刚直不阿,正适合做这份差事。

    赵恒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召见寇准的。因为,寇准有一双穿透人心的眼睛和一张咄咄逼人的嘴巴。赵恒在这双犀利的目光和嘴巴下,总有些无以适从,有时连看一眼,心里都打哆嗦。

    但现在事急了,毕士安、王继英把寇准推了出来,赵恒不得不重用他,但还是给他做了限制,只让他做了毕士安的副手,大事仍然由毕士安决定,召见时,只召见毕士安就可以了,免得在那双眼睛和嘴巴下别扭。

    可没想到毕士安突然“病了”,这让赵恒不得不面对寇准。

    现在,寇准已正式接任了宰相之职,看他的架势,是想很有一番作为,赵恒为此既欢喜又担忧,担心驾驭不了他,好在寇准忠贞不二,值得信任。

    想到这里,赵恒躺下睡了。

    过了两日,朝会,御史冯拯上奏说有人压着边关奏报不上呈。

    赵恒惊问谁这么大胆?

    冯拯说:“就是新任的宰相寇准,寇大人。”

    寇准和冯拯是一对老冤家了,当初冯拯一伙欲拥立元俨为太子,被寇准破坏了,事后二人就杠上了,一直不和,互相参劾,太宗发怒将二人一同贬黜。今天,冯拯又逮住了机会,自然要好好地参劾寇准一本。

    赵恒说:“寇卿家,可有这事?”

    寇准说:“确实有边关的奏报在臣那里,没有呈给皇上,请皇上恕罪。”

    赵恒说:“边关奏报,军情紧急,事关国家安危,卿为何不上报?”

    寇准笑道:“皇上不要惊慌,臣觉得退敌不过三五日的功夫,不必那么着急。”

    冯拯说:“你好大的口气,三五日退敌,你用什么退敌?你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