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1990_第八章 军转民良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军转民良机 (第2/2页)

子等确实很多,只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不适合当今商业文明和法治时代的需要了,不要也罢。”

    “你这么年纪轻轻地,一天到晚老是把什么‘文明’之类的挂在嘴上干嘛?而且你怎么这么不想让军方或者国企参与?”

    “好莱坞大片里经常有私人驾驶飞机的场面,在民族生死存亡时是飞行员的最佳替代;西方的富豪也可以投入巨资探索外太空。他们是低空、外太空的麦哲伦,引领国家在新领域前进。”也就是李大成了,换另一个军方的人,江奕都不敢这么透露想法。

    “我们国家也可以,现在火箭发射成功率最高的就是我们了,这样成本最低。”

    “等到形成规模效益,被一个国家的高层领导注意的时候,这个市场已经被很多国家瞄上、就没有rou吃了。最后是一些产业链低端国家拼低价、拼劳动力红利。”东亚、东南亚不都是欧美国家眼里的“苦力”么?

    江奕这次打算先给他一颗种子,以后慢慢等着种子发芽。李大成应该不到45岁,这几年更是风生水起,以后说不定能够再上升一步。

    李大成想了想,想要反驳却又算了:“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整个军队系统别看这么多家企业,真正盈利的又有几个?很多企业即使账面上有些利润,还不就是换一个科目?八年试点,现在总算是想通了。”

    从1985年开始,财政只管拨六成军费,其余四成由军队自行筹集。那一年整个军队56亿美元拨款要支持430万军人,三餐饭都保证不了,军队里的中级干部4年才能发一双制式皮鞋。

    那一年湾湾省军费是98亿美元,扶桑国自卫队的军费240亿美元,所以扶桑国媒体刚放言“半小时消灭华国海军”。

    只是军队毕竟不是专业经商的力量,大部分军办企业基本上成了安置军属和百万大裁军富余人员的载体,能够维持下去已经很不容易。

    军转民的机会大得多,只是现在还不好让李大校知道自己瞄上了他们盘里的菜。江奕稍微透露一些简单的合作建议:

    “第一种合作模式是专门针对富余人员的,我们要拍摄一些军旅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会需要不少穿过绿军装的,但是不会动用军事在编人员;

    “第二种合作模式是你们的加工厂可以转型做订单生产,我们派出技术人员支持,只是我们的质量要求很高;

    “第三种合作模式是有生存能力的企业,我方出资收购股权达到控股并派出财务人员,以后军方逐渐通过股权让渡退出,这仅仅针对非核心军工企业。”

    “第一种模式可以和我们的基建营房、工程技术类企业合作;第二种模式可以和我们的农副业生产、文化体育企业合作;第三种模式可以和我们的通信、维修技术类企业合作。江奕,这些企业的人员可是太多了,裁撤起来也麻烦,你们家能同意吗?”

    “如果每年建设五万套房,是不是能为富余的人找到出路?”

    “一年还行,明年、后年不就没了?”李大校还是摇摇头。

    “明年继续建五万套房,然后再有人做装修呢?”

    “这个没有可行性。”李大校现在完全不愿意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了。

    五万套房要20亿,是你能想的么?

    江奕有些哭笑不得,金融的威力咋就这么难让人理解呢?

    “李大校,现在美元国债的利率只有3%,你说那些投资人愿不愿意把这些钱用来投资我们的每年5%的债券?”

    “国库券背后有国家,能一样吗?”

    “要是我们的债券有房子做抵押呢?”江奕看着李大成要急的样子,不敢再隐瞒了,“伦敦市场的投资人告诉我们一个方式,我们这里1万套房子,每个月租金100万、每年1200万,可以支撑20倍的债券、2.4亿。”

    “能有这么多?你是说这些钱拿到国内来建房子,每套4万、可以建6000套。”这一次终于跟上了节奏,出了一点点偏差。

    “不是还有你们配套的一半么?这些钱是不是就能简单装修一下了?”江奕指了指李大成。

    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链条终于成形了。

    要是能够这样持续下去,恐怕真的可以形成每年滚动开发、蛋糕越做越大的格局。

    李大校现在是站都站不稳了。遛了两个圈,确定江奕讲的这个事情没有偏差以后,终于停住了:“江奕,我真该把你揪到军区里去,好好地帮我们出出主意。”

    “你把我揪过去也没用,你们缺的是第一推动。还有就是最好要先破产、核清资产。要不然产权不清晰、内部人转移资产等行为难以杜绝。”

    江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出境,否则每年付息的租金审批都令人头大。李大成等人却有单独的渠道,足以支撑整个齿轮组的运转。

    “破产太丢人了,你们是想换掉那些不称职的人吧,你放心,那些厂长们巴不得有人能替他们天天跑部钱进、求有关部门发米呢。”李大校说的时候都有些哭笑不得。

    没有员工愿意当厂长,全世界也就华国的军办企业是这种格局了。

    对于江奕来说,今天也是一个意外之喜。

    如果通过这种合作有效地催生租赁市场,意义可就太重大了。住房文化是华国“安土重迁”农业文明的最后一个阑尾,让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要想达到美利坚那种“车轮上的民族”,可能需要数代人的思想建设。

    一个有效的房屋租赁市场,却是降低居民自持房屋、盲目推高房价的最佳利器。

    “江奕,牵住了建房这个牛鼻子,其他合作也好开展了哈哈,”李大校喜笑溢于言表,“你们写一个合作方案,把刚才谈到的几种模式都写进去。”

    “这个只能由军方提供,我们协助。军队里面忌讳太多,我们可不敢写,还有,”江奕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要是在海南有投资的话,你们的资金可以撤了。这些建房、转型等模式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兰陵军分区的军代表赶过来了,估计是朱庆和告诉他们这个消息。一上来就非常地热情。

    “不用客气,我们就是来消化消化食。”李大校也不想多说,刚才谈的这件事情八字还没一撇呢。

    现在地方管民、军分区独立运作,江奕还是第一次跟他们接触,就想多了解一些情况:“不知道兰陵这边的军产多不多?”

    “兰陵这边没有什么军产,也就是招待所、培训机构,这两年才好点儿,以前是连年亏损。江老板,你们要是有意,也多带带我们?”负责人果然是个人精,江奕一句话就让他猜到了关键。

    李大校只有苦笑。现在整个军队的产业人心不稳,还是少惹事儿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