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章 项庄的目标 (第1/2页)
江奕提出1993年的销售量要达到400万部,最好能超过500万部。1992年,巨潮BP机的销量只有150多万部。 这就是说,白志清要承担“双倍增”的任务。 “今年要比去年增加两倍?”白志清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向江奕确认了一下,却只是得到肯定的答复。 不只是白志清,其他两个家伙也不敢相信。如果老板没说错,难道白志清这家伙犯了什么忌讳? “寻呼台这边,入网费从500块一次性降低到200元。”江奕这才透露了这次的“大杀器”。 这次轮到庞金山和王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一次性降低60%?”如果不是江奕的话,两人真的要以为这个说话的人疯了。 这可是寻呼台最丰厚的利润来源,你要自断筋骨? 与这两个被打蒙的家伙不同,白志清在那里暗暗开心。 打了九折以后,1800元的BP机加上30元的月租,以及200元的入网费,已经低于一个职工的年收入,具备了“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 从此以后,BP机将告别商务使用时代,成为人们的日常联系需要。配合刚才讨论的短消息营销,这就是从严肃的工作营销、信息营销到社交营销、内容营销时代。 最终获利的还不是巨潮BP机么? “江老板,您这是又瞄准谁了?”庞金山无法从内部找到现实的原因,又想起了以前和摩罗公司干仗的经历。 可是现在摩罗公司也没必要这么严阵以待呀。 难道是要演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 王军慢慢回过味来了:“江老板,搞出了这么大动作,难道是因为国家放开了寻呼台开办的事情?” “没错。现在出资1000万就可以起步开办寻呼台,如果按照现有的入网费水平,只需要2万用户就能维持,这将会出现大量小而散的寻呼台。”江奕记得很清楚,寻呼台这个高利润行业吸引很多投资者,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有的城市甚至有四五十家寻呼台,导致极大的浪费、不规范,有的看到盈利无望直接跑路。 三个人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两万用户是可以维持,但是有这个必要吗?大家用的都是同样的系统,服务也都差不多。” “我估计这样的结果就是寻呼台给寻呼机生产厂商打工,最后是几百上千家寻呼台,围着三五家寻呼机生产商转。” “我怎么感觉这是西方寻呼机生产商的阴谋呢?想要用这个小盒子把我们国家的外汇再赚回去?”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实际上把九十年代寻呼机和寻呼台的格局、以及寻呼行业的命运琢磨个七七八八。 别看寻呼台众多,价格战打到最后月租到了15元,大量寻呼台无法维持基本生存。 占据市场绝对优势地位的外国BP机品牌却基本维持在200多美元的价格,从华国捞走了巨额外汇。这些外汇背后是低价资源出口和超低价劳动力付出。 这一次,江奕就要通过改变寻呼台的无序竞争,减少寻呼机的超额利润,斩断这些让华国失血的管道。 “如果我们把入网费降到200元,由于需要的场地、服务对象增加等,初始投资也要上亿元,大概要20万用户才能维持下去。估计敢于进场的投资者就会少很多。”盈亏平衡点剧增之后,估计只有少数勇敢者才敢去想了。 另外,这些少数投资者将会进行市场分析,这时候就会看到兰陵寻呼台和任城寻呼台庞大的身影和每年你下调的收费水平。 敢于插手这个行业的国内投资者将会进一步减少。 至此,江奕的截胡寻呼机暴利、阻击寻呼台乱象的“二维一体”思路完全告诉了三个职业经理人,剩下的就要看他们是否拥护、能否达成目的。 “江老板这个方法好,现在趁着国内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市场规则和价格管制,我们先把门槛给他抬高。” “没错,这样投资的回收期可就要很长了,那些投机资金再也不能通过收取入网费提前回收资金了。” “我感觉这主要是咱们已经从原来的追赶者变成既得利益者,就要不断地降低成本吓阻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 这个思路要是真要贯彻下去的话,除非能有新的技术上的革命,否则大湖城之下、寸草不生。 这次白志清沾足了便宜,既能扩大销量还能确保一定的利润,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 “老板,我们一定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争取这十五天完成去年一个季度的销量。”白志清豪气干云,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很高大的目标。 “这远远不够,正月这一个月至少要完成去年半年的销量。”江奕可没这么好糊弄,BP机的黄金期就这么几年,等到手机逐渐普及了,就等着日薄西山吧。 看着白志清蔫了,两个寻呼台的负责人强忍着笑:让你便宜占尽,报应来了吧。 只是,江奕也没打算放过他们:“寻呼台现在有多少人?好像加起来不到1万吧?” “任城这边现在有2420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