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谋划临颍 (第1/2页)
新年正日,自然是欢腾气氛的。 吕煜走进蔡文姬房中,却是听到似有若无的琴声。 这琴声淡淡,似乎是在诉衷肠,在吕煜听来,心中不免有些寂寥的感觉。 或许我将蔡文姬留在此处,确实是我太过于霸道了。 但是,若是将蔡琰送到顿丘,这嫁给了卫仲道之后,想必这结局便如后世一般的。 对于蔡文姬来说,这个解决绝对是不算好的。 而对于吕煜来说,这种结局,也是他不能接受的。 他现在有能力改变这个结局,自然就不会放弃这个能力,让历史上的悲剧再次重演。 人走到门口了,吕煜犹豫少许,心想自己该不该进去。 这进去... 好像也是没什么话要说的。 但若是不进去,总感觉心中有些不顺畅。 这来来回回的想着,脑袋里面仿佛也是在经历着天人之争。 片刻后,吕煜还是轻轻摇头了。 现在进去,不是打扰人家弹琴的雅致心情了吗? 罢了。 吕煜要转身后退,门口却是有声音响起了。 “门口可是许县令?” 额~ 既然自己被察觉到了,吕煜倒也是大大方方承认了。 “正是我。” “许县令到此,莫非是有事情?” 吕煜想了一下,说道:“事情倒是没有多少,今日是过节,而且是大节,却不见文姬身影,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心中稍稍挂念,便过来看一看,为何不来宴会?芸儿和婵儿在后院也是有准备宴席的。” 吱吖~ 门微微打开。 蔡文姬见到吕煜,轻轻的行了一礼,说道:“文姬多谢许县令挂念,不过我确实是想静一静。” “弹琴,是蔡大家的?” “父亲的琴谱,我觉得可以配上许县令的词。” “什么词?” 谈到诗词,两个人话都多了起来。 “。” “哦?” 蔡文姬笑了笑,脸上很是纯粹,洁白。 “我可以唱出来的。” 唱? 蔡文姬轻轻点头,转而回到房中。 片刻之后,里面才出现蔡文姬的声音出来。 “许县令可以进来。” 这女子闺房,进去似乎是有些不妙。 但是吕煜想了一下,还是跨步走了进去。 虽然才来了一个多月,但是房中已经被收拾得像是女子的闺房了。 里面的东西很简单,也不名贵,但是全部凑在一起,便天然的便有一种韵味在其间。 房中有许多字画,字都是飞白体,吕煜仔细一看,发现上面的字都是写的他的诗词。 这飞白体,恐怕就是蔡文姬临摹蔡邕的罢? 这天底下,能够将飞白体写得这么飘逸传神,除了蔡邕之外,恐怕便只有蔡文姬了。 “房中都是许县令的诗词,倒是将房间衬托得文才四溢。” “是文姬的字写得甚好,诗词倒是其次。” “许县令请坐。” 蔡文姬对吕煜指了指,在离蔡文姬身前两步外,有一个坐垫。 吕煜缓缓跪坐下去。 离得近看蔡文姬,尤其是抚着琴的蔡文姬,当真是一种气质油然而生。 只见蔡文姬身着一身月白衣,搭上雪羽肩,里穿乳白搀杂粉红色的缎裙,上锈水纹无名花色无规则的制着雪狸绒毛,纤腰不足盈盈一握,显出玲珑有致的身段。 大大的琉璃眼睛闪闪发亮如黑耀石般的眸开阂间瞬逝殊璃,樱桃小口朱红不点而艳。 一头秀发轻挽银玉紫月簪,恍若倾城,似是飘然如仙。 论起气质来,吕煜倒是没有发现气质比蔡文姬还要好的人了。 “许县令且听我唱。” 蔡文姬唇齿微开,似春鸟一般清脆的女声便缓缓的从她喉管中发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琴音寥寥,甚带凄凉。 当真是让闻者流泪,见者伤心。 吕煜感受到了蔡文姬心中的悲伤。 蔡邕的琴谱,实在是太伤感了,再加上蔡文姬的唱腔,便更是如此了。 吕煜轻轻叹了一口气。 “文姬之心,我懂了。” 琴音之中,便是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 有时候,比说话更加能够让人易懂。 “些许愁思,反而让许县令见笑了,原本心中是有些伤感郁结的,但是唱出来了之后,便好上许多了。” 好上许多? 吕煜轻轻笑了笑,说道:“我倒是有另外一个琴谱,唱出来的也是完全不一样。” 完全不一样? “那许县令便将那琴谱与文姬一观。” “琴谱我是没有在手上的,不过我可以唱出来。” “唱?” 蔡文姬脸上稍稍诧异。 “怎么?不信?” “琰儿自然相信。” 吕煜倒也是不浪费时间,直接就唱出来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吕煜用的唱法自然就是后世王菲的调子来的了。 苏轼的要表现的,其实也不是悲。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