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十九章 自我继承 (第1/2页)
周宁发现,人性的贪婪,其实是有选择性的。 比如有些人,在金钱上能做到适可而止,但遇到美色时就喜欢说:成年人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而他,对美色就很挑剔,以国际影星为例,只喜欢特定的几款,并且得是气质 容貌 演绎,特意展现出来的某种效果,而不是其本身,更不是全盘接受每一种仪态造型。 可以说,选秀都未必有这么挑剔。 若没有,那就没感觉,一点都不贪,能无视。 但对众念,他就十分贪婪,全都要! 在海底要塞,通过‘矩阵计划’,他就一直在尝试将‘精神力电池’释放出来的所有类型精神力,全部都利用起来。 相较而言,仅仅是利用‘信仰之力’,他觉得挑食了。 尤其是该种特定类别的众念之力培养成本比较高。 负面情绪力量,倒是易收集,成本低廉,但使用却是高风险的,未尝不能看做另外一种形式的高成本。 那么,倒究能不能全利用? 周宁觉得,至少理论上,是可行的。 比如说,完整的神庭,涵盖近乎所有的神职,这就基本相当于精神力全频道全波段。 当然,这样的神庭,囊括了类似于迪阿波罗、墨菲斯托、巴尔之类以恐惧、憎恨等为食的强大邪神。想要将之Hold住,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总而言之,既然理论上可行,那么具体到技术,主要的技术点,就在于‘相关波段精神力收集器’的打造上。 另外,还需要‘众念周期表’这样细化的理论概念等等。 这样的一个工程,就不仅仅是浩大那么简单了,还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开拓。 美娜03,就负责协助研究这样一个系列。 反倒是高科技,没有再过多的投入。 周宁算是看出来了,科技越是高端,实现的条件就越苛责,也越容易受创后导致联锁崩溃。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科技是一个适用于众力的体系,越想高端,摊子就铺的越大。 像他这种从本意上讲,并没有统治谁、剥削谁意愿,却又追求高大上,追求进步的人,选择科技之路,其实是自寻苦恼。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已经长生,有大把的时间谋划和实践日后道路的基础上的。 除非横死,周宁已经能做到灵魂不灭,至于具体多久,目前水平不够,感觉不出来。 在他的感觉中,貌似是有一个极限的。 类似于与天同寿,天亡时,必然也跟着亡。 宇宙也好,多元宇宙也罢,只要有穷尽,那么就必然有终结。 身在其中,不可能超过其限,最多是与之持平。 一个尚未活过百年寿元的,想这些有的没的,太空泛了。 周宁现在的小目标,就是先踏踏实实的活过第一个千年。 回家反而不怎么着急了。 道理其实很通俗,就跟异地打工,没赚到钱不还乡一个道理。 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周宁不太同意这个说法。 没钱难走礼,没礼没面子,没面子心情不好,那么,最后整了一肚子五味杂陈,这家回的有何乐趣? 尤其是,正在事业的上升期,明明知道没钱只是暂时的。 为什么要考验别人和自己的人性? 现在他仓促之下,恐怕很难回到当时离开时的时间点。 那么回去干啥?去面对子欲养而亲不待?女朋友已是几个孩子的妈? 自己糟心,亲友被勾起往事,也很难感到愉悦。那么何必? 但凡回去,就要是衣锦还乡,把所有的心中遗憾都弥补了。 有些事,超出了人力极限。比如时光倒流。 但他都已经不做人了,溯源时光也不是绝对做不到。 人生若只如初见。 他自己做不到了,但他能让亲友享受这种感受,丝滑无缝的续上原本断了片的人生,心想事成,继而圆了他自己的梦。 完满了,通透了,了结心愿,彻底能跟自己交代了,人生值得。 从此以后再无需为此牵肠挂肚,因为心中已然有了完美人生,啥时候拿出来都感到很不赖。这样他就可以没有挂碍的过的非人生活了。 周宁现在就是这么个圆梦的思路,一旦某天圆了人生的梦,就不会再装人了,而是展开新生。 然而,突然有了‘未老先衰’的隐约预兆,打乱了他的思路。 他赫然发现,貌似没等到他圆梦,金手指就会到期,继而连本带利拿走他的一切。 真要发生这样的事,那就膈应了。 不太甘心,尝试做点什么吧。 他就在想,既然是金手指收账,意味着但凡与之有直接关联的,都拿不出收账范畴。 比如他开发的那些照玄系技能,最终解释权都在《照玄本神经》手中,直接回收转化,作为借贷的偿还金。 又比如,他的灵魂,之所以强大,《照玄本神经》也出力不少,而且灵魂大约是折算价值时的重要资产,已然不再属于他,而是人家的。 于是,他需要一个足够‘干净’的灵魂备份,以及全新全异的超凡技能体系。 才能在连他自己都被去抵债之后,仍旧还有份独立的遗产。 海底要塞中,研究分身周行,就在为周宁的这个愿望努力着。 在美娜03的帮助下,周行在通过大数据,解构周宁的人格。 数据越充足详实,人格解构真实度就越高。 周宁一度认为需要从十亿条以上的数据中,提炼他的人格。 毕竟他经历了好些个世界,大脑中有备份了那么多信息,由此而诞生的关联问题实在太多了。 而实际上,有效数据只有不到两亿条,其他都同质化,不具备独立数据的入选标准。 你喜欢什么颜色? 当你心情不好时,喜欢什么颜色的环境? 当你心情不好时,面对家人的安慰,喜欢什么颜色的环境? 类似这样的不断加条件,不断换条件,然后通过相应的回答,总结在颜色方面的思维逻辑。 大量的这样的思维逻辑,就构建了当前人格。 而对这复杂的人格进行由繁而简的cao作,最后就是人格本质。 这个人格本质,连自己都未必觉得一定对,但实际上它往往比自己的感觉更准确。 因为这就是科学,这就是数学,它的严谨度毋庸置疑。 但光有这个还不够。 它只代表了人格的理性面。 还有感性面。 这个面,是没办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描绘出来的。 而解构这个部分,其实是在向超凡造物主的能力挑战,是传说中的真正上帝领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