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 《庶吉士储养培训疏》 (第2/2页)
其去设法引进这高产粮食。 在原时空中,这红薯实在万历二十一年方才被海商陈振龙引进中国,但引进之后,虽经徐光启推广,但却未能广为传种。直到满清康熙年间,这红薯才在全国推广开来,与土豆、玉米开创了所谓‘康乾盛世’。 曾省吾笑问:“这作物是何等样子的?” 张敬修当下用笔在纸上画出番薯藤和番薯的样子,递给曾省吾,见曾省吾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于是极为郑重地说道:“世兄莫要小看此物,若是世兄能将其引入大明,其功不在开海成功之下!” 曾省吾见他不像说假话的样子,不由问道:“君平何出此言?这甘薯有何神奇之处吗?” 张敬修正色道:“世兄有所不知,这甘薯产量之高,无物可比。其一亩可产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不仅如此,其还耐瘠,无地不宜种植。因此,若是世兄能将其引进,其功于大明而言,不下于神农。” 曾省吾听了,心中虽将信将疑,但还是满口应下:“君平放心,若真有这等奇粮,我必定不惜代价将其寻来。” 张敬修知其非是妄言之人,对引进红薯添了些信心,拱手道:“多谢世兄。小弟还有一事相求,请世兄应允。” 曾省吾道:“君平但说无妨” “世兄在广州,若是有佛郎机传教士上岸,可否派人将其护送至京城,小弟对佛郎机人有些好奇,想与之交流一番。”张敬修也不拐弯抹角。 曾省吾看了眼坐在太师椅上的张居正,见其不置可否的样子,便答应了下来。 二人聊了一阵后,曾省吾朝张居正告辞道:“夜已深了,学生就不再打搅了,学生去广东后,师相若有事吩咐,可随时派人赴广州传达。” 张居正站起身来,微笑着点头,说道:“对于你,老夫是信的过的。天色晚了,老夫就不虚留你了。大郎,且随我一同送送三省。” 曾省吾感激道:“怎敢劳师相相送。” 张居正摆了摆手,带着张敬修,将曾省吾送出大门。 在曾省吾上轿前,张居正脸上露出些真情,说道:“三省,明日老夫就不送你了,保重!” “师相、君平,保重!” …… 直到曾省吾离开视线,张居正二人回身进门。 张敬修在林士章的升迁宴上喝了些酒,便欲去洗漱歇息,却听得老爹说道:“听说你在翰林院中与人争吵了?” 张敬修一愣,这么点小事怎传得这么快? 张敬修看了眼面无表情的老爹,垂下头道:“孩儿本不欲与那腐儒相争,只是其不知好歹,一时冲动,就与其相争了。” 张居正点了点头,说道:“君子以直报怨,别人欺到头上了,也不必客气,只是你切不可得志而傲。” 张敬修躬身道:“孩儿省的。” 张居正抚须道:“你年少得志,顺风顺水,有意气之争是难免的。但是,你若想将官场之路越走越宽,就需多交好友,少竖敌人。” 张居正说完这句话,想起在翰林院里看过几位状元郎,他们就是得志而傲,目中无人,然后不知不觉得罪了很多同僚。故而他今日提点张敬修,也是怕张敬修自持才华和家世,而过于轻狂,走上他们的路子,能快的人,常不能远啊。 张敬修有些诧异,老爹这话和毛爷爷说的那句名言有点像,只是老爹既明白这样的道理,为何还要制定那么严厉的考成法,几乎得罪了天下所有官员,以致于后来遭清算时,几乎没什么人为他说话。 他想了想,说道:“爹爹教训的是,对爹爹之言,儿有一思。” “哦,说来听听。” 张敬修笑着道:“为官者欲成事,便要争取一切可争取之人,想方设法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敌人弄得少少的。” 张居正一愣,这话虽是有些俏皮,却也道尽了为官真谛,欣然道:“你有此思,可见将我的话听进去了。” “对了,爹爹。孩儿与一些同榜的庶常,见庶常馆馆课偏重经学诗文,过于务虚了,便商议着是否能在馆课中多讲些实务。为此,孩儿拟了一份条陈,还请爹爹过目。”张敬修想起了庶吉士培养之事,便先和自己的大学士老爹打个招呼,这事还需内阁发话才行。 张居正闻言,来了些兴趣:“哦,拿来看看。” 当下父子二人又回到书房,张敬修将他写好的《庶吉士储养培训疏》交给老爹过目。 张居正仔细看过之后,不住点头:“不错,这才是为国培养相才该用的方法,元辅看了应该也会支持。” 他自己就是庶吉士出身,自是知道庶吉士馆课是什么样的,他在庶常馆时,就是觉得那些馆课无用,才会放下架子,提着酒壶去向各地进京的官员乃至小吏请教民生之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