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迁都废漕【推荐/收藏】 (第2/2页)
道“杨士奇此言偏颇狭隘。” 朱瞻基见反驳的是吕震,不由脸色不愉。 他后来才知道,自己未归京时,这个吕震与汉王私下是有些交往的,但其人颇为谨慎,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证据。 所以他还没有找到机会处理此人。 毕竟他刚登基,还未彻底掌握朝堂,而这吕震在永乐朝时便得宠于永乐皇帝,到了洪熙朝时官至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乃是朝中重臣,不好无故贬责。 朱瞻基颔首示意,让吕震继续说。 吕震便继续说道“先帝之所以打算迁都,正是因为京城用度全靠江南支撑,每年漕运靡费浩大。倘若迁回南京,便可以省掉大半漕费。” “而且据臣所知江淮的渔户为服船役殚精竭虑,淮安的纤夫为维持过坝精疲力竭。” “臣还听说为了维持漕水丰足,各地要分水借水,以致伤了农时,更不要说每年花费巨亿的南粮北运。” “这大运河美则美矣,却着实劳民伤财。”吕震最后总结道。 随即其人俯身说道:“陛下,漕运费用浩大,百姓不堪重负,迁南都而罢漕运,上利朝廷,下惠万民。” 众人听了也一时默然,因为吕震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夏原吉你执掌户部,漕运涉及国家财政,你也说一说你的看法?”朱瞻基说道。 “吕尚书说的有一些道理,但他毕竟不懂国家财政。”夏原吉说道“臣认同杨士奇的观点,眼下不适合迁都废漕。” “说一说你的理由”朱瞻基摆手阻止了吕震准备上前辩驳,转而问夏元吉道。 “南海的珍奇、湖广的矿产、江南的丝绸、西北的药材、塞北的皮毛,这十三省两直隶天南海北的各种物产,因为有了这一条运河而流走运转,通达四方,天下皆可享其大利。” 夏元吉毕竟是从永乐朝时便执掌户部长达二十年之久,对国家财政可谓烂熟于心。 想那永乐皇帝朱棣,五次北征,南平安南,遣郑和下西洋,疏通运河,营建京师,修《永乐大典》做下如此多的大事,哪一样不要花钱。 而朱棣之所以能成事,就是因为背后有夏元吉这个理财小能手。 回到眼前,只听夏元吉继续说道: “我刚才说的大利,可不只是商贾之利。 “漕河带动起的、流动起来的不只是物资,也不只是钱,而是人心,是四方对朝廷的向往之心哪。” “百货流通,这是一朝之命脉所在。譬之如人,若是一个人血液壅滞,无处能通,岂能长久?” “只有血液经行四肢百骸,循环轮转,才能长命百岁。” “太宗皇帝顶着无穷压力迁都京师,又力主疏浚这条漕河,这是大胸襟、大格局,岂是一群只会计算钱粮的无知之徒所能领会。” 夏元吉此话一出,众人肃然,真可谓振聋发聩。 “张忠,朕先前问你,是否应该迁都,你没有给朕明确的回答。”朱瞻基环顾众人,却又问起张忠来“如今你都听了诸位大臣的意见。” “朕再问你,你认为朕应该迁都吗?”朱瞻基似笑非笑说道。 “不应该。”张忠斩钉截铁说道。 “臣认为都城决定了王朝的性格,江南繁华,南京柔媚,会使王朝过早陷入颓废与安养,而京师濒临北境,时时面临胡虏的威胁,如此才能保持住开国时的锐气。” “嗯!” “有理”朱瞻基颔首道“继续说。” “如今的北境边关,背后就是京城,就是皇上,所以粮草兵器、甲胄辎重什么的,要多少有多少,边墙也修得结实,足以震慑那些鞑子,要是皇上回南京去了,会怎样?” 张忠问道。 “就算皇帝南迁,这里也可留下一员上将或者藩王,一切依循旧制便是”吕震插话道。 ““没用的,就算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重新活过来,也没用。”张忠摇头说道: “太宗皇帝为什么放着锦绣江南不住,把京城摆在离草原不远的京师?” “因为他知道,只有京城搁在那儿,边关的士兵才有主心骨;只有皇上亲守国门,才能带动漕运,把物资输送到北境。” 朱瞻基听了心中一震,他可从来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天下的力量,永远都是朝着天子和国都流动。国都一迁,漕运必停,漕运一停,边事失去支持,必然弛废不堪。朝廷在南京安享繁华,可北边的狼们也会成群结队出来觅食,从此边关永无宁日” 想到此处朱瞻基一脸严肃。 张忠见状赶紧俯身说道“两晋时五胡乱华,方有永嘉南渡,北宋靖康之耻,才有南宋偏安一隅。” “唯有我朝太宗皇帝气魄非凡,迁都京师,以君王之身,镇压胡虏。” “迁都实在不可行”张忠最后总结道。 “朕意已决,迁都废漕之事作罢!”朱瞻基听了张忠的话沉吟良久,方才环顾众人叮嘱道“若有人再敢非议此事,朕定不轻饶。” “是” 众人连忙俯身称是。 ps:厚颜求点推荐与月票,有打赏更好,谢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