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 (第2/3页)
,山中晚上的天气越来越凉了。 黄浩向站在背后的黄钦看一眼,说:“去,取两件棉衣服来!”随即,他又望着鲁大匠问,“你知道临淄郡官军大约有多少人马?” 鲁大匠浑身打着哆嗦,好不容易地回答了一句:“听说有……两三千人。”黄浩点点头,这跟他估计的人数差不多。 鲁大匠又说道:“还……还有,城里住有不少官员和富豪,应该还有一些乡勇协助守城。听说王敬武自从黄王来山东后,已经传谕各城士绅,叫他们协助官兵,把守各城池,不……不让你的人马夺城。不过黄王被害后,听说又解散了乡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棉袍拿来了。如今黄浩的部队里也缺少棉衣,这是黄浩平常穿的两件旧棉袍,棉花都露出来了。黄浩把棉袍接在手里,亲自披在两位老头身上,说:“这两件棉袍是我的旧衣服,送给你们吧。虽说旧了,到底还能够遮风挡寒。” “这,这,”庞老汉闪着泪花,结结巴巴地说,“殿下这样惜老怜贫,我只好,只好收下。这一生没法报答,下一辈子变骡子变马报答你的恩情!” 驼背的鲁大匠一连着“嘿嘿”两声,嘴唇嚅动着,频频摇头却说不出一句话。他几乎是不知所措地穿着棉袍,指头在扣扣子时颤抖得十分厉害,两行热泪扑簌簌地滚到又黄又瘦、带着很深的皱纹的脸颊上,又滚进像乱草一般的花白胡子里。 黄浩没有再理会他们,而是扭头看向他身后的黄钦问道:“十七叔,前段日子缴获的那批官军军服有多少?”黄钦估算了一下,回答说:“大概四百多套,都是新军服。殿下是打算假扮……” “不错!我现在的确想拿下临淄。”黄浩解释说,“这并非我心血来潮,马上就要过冬了。山里面既缺乏粮食,又缺乏物资,不光是我们义军现在艰难,老百姓过得更苦。这里的人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啊!我只能看着他们受苦。我想了一下,王敬武原来不过是平卢节度使安师儒帐下一名偏将,当年他驱逐安师儒接管了平卢军,马上就向我父皇输诚,他的节度使留后一职还是我父皇封的。唐军占据优势后,他转头又投靠了唐廷宰相王铎,反戈一击围剿义军。这种反复的小人,如今又欺压百姓,作恶乡里,不杀难解我心头之愤。” 黄浩眉头紧蹙,思索了片刻,继续说道:“他参与围剿义军,为唐皇立了功,朝廷必有封赏。十七叔,前段日子,我注意到你身边还有攻破长安时缴获唐皇的文书信函和空白的圣旨卷轴。我欲伪造唐皇圣旨,假扮朝廷传旨使者,骗开临淄城。这样一来,既可趁机救下鲁大匠的亲人,又可借机招兵买马扩大背嵬军规模。再说临淄离黄崖洞根据地太近了,我们想要夺下登州,平卢军始终是我们背后的威胁。卧榻之侧,岂人他人酣睡?拿下临淄,平卢军肯定会陷入混乱一阵子,如果能够干掉王敬武,平卢军会乱得更久。一举几得,十七叔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嗯,殿下高明!奴婢认为如果谋划得当,很有可能一举拿下临淄。”黄钦表示赞成。 黄浩细想之下,他越发越觉得有可能成功。听到黄钦依然叫他殿下,皱着眉头埋怨道:“十七叔,不是让你改口吗?怎么把我的话当做耳旁风了?别再叫我殿下。” “嘿嘿,老奴……哦,我给忘了。” 夺取临淄的决议很快就得到了通过。随后几天,背嵬军侦骑四出,收集临淄的情况,很快就有好消息传了回来。临淄空虚,王敬武竟然奉旨去了长安拜见皇帝去了,现在负责看家的正是他的长子王师模。王敬武怎么敢去长安呢?原来这事还和朱温有关。 前面说了,王敬武原是平卢节度使安师儒帐下为偏校。中和元年(881年),青州、棣州一带爆发农民起义,安师儒命令王敬武前往镇压。王敬武镇压农民起义胜利后回到青州,利用手中的军队驱逐节度使安师儒,自任留后,代理节度使,投靠当时占据长安、自称大齐皇帝的黄巢。 黄巢第二次攻打长安时,负责对黄巢作战的宰相王铎希望王敬武反正,派都统判官张濬前去说服,并以唐皇的名义正式授王敬武为留后。当时战况不明,王敬武最初拒见张濬,但最终还是见了。张濬斥责了王敬武,并发表演说,使王敬武所部士兵的立场转向效忠唐朝。王敬武被军心所影响,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派军助王铎作战。 六月十五日,黄巢命丧虎狼谷,王敬武的部队配合朱温立下了战功。朱温出于拉拢王敬武的目的,也替他把战功报了上去。同样,朝廷也出于拉拢地方军阀,对抗占据汴州朱温的目的对这家伙加以重赏,授予王敬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尉。王敬武从一个基层军官短短的时间里,飞黄腾达成了一方诸侯,这家伙当然屁颠屁颠的跑到长安谢恩去了。 敌情发生了变化,临淄更加空虚了,形势变得更加有利。黄浩信心更足,原计划不变,只不过圣旨上封赏的人就改成了王师模。黄钦在长安皇宫里待了二十多年,对唐皇的笔迹以及圣旨的格式不要太熟悉了,假冒一份出来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九月初三,本身就是太监出生的黄钦再次重cao旧业,假冒长安的传旨太监带着由黄邺率领的四百名骑兵,假冒唐军前往临淄去诈取城门。黄浩亲自带领两千精锐跟随在后,隐蔽接近临淄城…… —————— 临淄郡,治历城(济南市历城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